《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周易問》二十卷

《周易義疏》十九卷(宋明帝集群臣講。梁又有《國子講易》議六卷;《宋明帝集群臣講易義疏》二十卷;《齊永明國學講周易講疏》二十六卷;又《周易義》三卷,沈林撰。亡。)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講疏》十六卷(梁五經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義疏》十四卷(梁都官尚書蕭子政撰。)

《周易繫辭義疏》三卷(蕭子政撰。)

《周易講疏》三十卷(陳諮議參軍張譏撰。)

《周易文句義》二十卷(梁有《擬周易義疏》十三卷。)

《周易義疏》十六卷(陳尚書左僕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疏》十三卷(國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劉瓛撰。)

《周易繫辭義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蕭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圖》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圖》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統》一卷,顏氏撰。)

《周易譜》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仇、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雲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嘗立,後罷。後漢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並立,而傳者甚眾。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故有費氏之學,行於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眾,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貫於《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

《今字尚書》十四卷(孔安國傳。)

《尚書》十一卷(馬融注。)

《尚書》九卷(鄭玄注。)

《尚書》十一卷(王肅注。)

《尚書》十五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集解尚書》十一卷(李顒注。)

《集釋尚書》十一卷(宋給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太守范寧注。梁有《尚書》十卷,范寧注,亡。)

《尚書亡篇序》一卷(梁五經博士劉叔嗣注。梁有《尚書》二十一卷,劉叔嗣注;又有《尚書新集序》一卷。亡。)

《尚書逸篇》二卷

《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等撰。)

《今文尚書音》一卷(秘書學士顧彪撰。)

《尚書大傳》三卷(鄭玄注。)

《大傳音》二卷(顧彪撰。)

《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注。)

《尚書駁議》五卷(王肅撰。梁有《尚書義問》三卷,鄭玄、王肅及晉五經博士孔晁撰;《尚書釋問》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書王氏傳問》二卷;《尚書義》二卷,吳太尉范順問,劉毅答。亡。)

《尚書新釋》二卷(李顒撰。)

《尚書百問》一卷(齊太學博士顧歡撰。)

《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書百釋》三卷(梁國子助教巢猗撰。)

《尚書義》三卷(巢猗撰。)

《尚書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費撰。梁有《尚書義疏》四卷,晉樂安王友伊說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