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毛詩拾遺》一卷(郭璞撰。梁又有《毛詩略》四卷,亡。)

《毛詩辨異》三卷(晉給事郎楊乂撰。梁有《毛詩背隱義》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毛詩引辨》一卷,宋奉朝請孫暢之撰;《毛詩釋》一卷,宋金紫光祿大夫何偃撰;《毛詩檢漏義》二卷,梁給事郎謝曇濟撰;《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並梁處士何胤撰。亡。)

《毛詩異義》二卷(楊乂撰。梁有《毛詩雜義》五卷,楊乂撰;《毛詩義疏》十卷,謝沈撰;《毛詩雜義》四卷,晉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詩義疏》五卷,張氏撰。亡。)

《毛詩集解敘義》一卷(顧歡等撰。)

《毛詩序義》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詩義》一卷,雷次宗撰;《毛詩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詩序義》七卷,孫暢之撰。亡。)

《毛詩集小序》一卷(劉炫注。)

《毛詩序義疏》一卷(劉瓛等撰,殘缺。梁三卷。梁有《毛詩篇次義》一卷,劉瓛撰;《毛詩雜義注》三卷。亡。)

《毛詩發題序義》一卷(梁武帝撰。)

《毛詩大義》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梁簡文撰。)

《毛詩大義》十三卷

《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烏程令吳郡陸機撰。)

《毛詩義疏》二十卷(舒援撰。)

《毛詩誼府》三卷(後魏安豐王元延明撰。)

《毛詩義疏》二十八卷(蕭巋散騎常侍沈重撰。)

《毛詩義疏》二十卷

《毛詩義疏》二十九卷

《毛詩義疏》十卷

《毛詩義疏》十一卷

《毛詩義疏》二十八卷

《毛詩述義》四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卷(魯世達撰。)

《毛詩釋疑》一卷(梁有《毛詩圖》三卷,《毛詩孔子經圖》十二卷,《毛詩古聖賢圖》二卷,亡。)

《業詩》二十卷(宋奉朝請業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後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稱為諂,目諫為謗,故誦美譏惡,以諷刺之。初但歌詠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夏、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終於後漢,三家並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雲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於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鄭眾、賈逵、馬融,並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又有《業詩》,奉朝請業遵所注,立義多異,世所不行。

《周官禮》十二卷(馬融注。)

《周官禮》十二卷(鄭玄注。)

《周官禮》十二卷(王肅注。)

《周官禮》十二卷(伊說注。)

《周官禮》十二卷(乾寶注。梁又有《周官寧朔新書》八卷,晉燕王師王懋約撰,亡。)

《集注周官禮》二十卷(崔靈恩注。)

《禮音》三卷(劉昌宗撰。)

《周官禮異同評》十二卷(晉司空長史陳劭撰。)

《周官禮駁難》四卷(孫略撰。梁有《周官駁難》三卷,孫琦問,乾寶駁,晉散騎常侍虞喜撰。)

《周官禮義疏》四十卷(沈重撰。)

《周官禮義疏》十九卷

《周官禮義疏》十卷

《周官禮義疏》九卷

《周官分職》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