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河圖》二十卷(梁《河圖洛書》二十四卷,目錄一卷,亡。)

《河圖龍文》一卷

《易緯》八卷(鄭玄注。梁有九卷。)

《尚書緯》三卷(鄭玄注,梁六卷。)

《尚書中候》五卷(鄭玄注。梁有八卷,今殘缺。)

《詩緯》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梁十卷。)

《禮緯》三卷(鄭玄注,亡。)

《禮記默房》二卷(宋均注。梁有三卷,鄭玄注,亡。)

《樂緯》三卷(宋均注。梁有《樂五鳥圖》一卷。亡。)

《春秋災異》十五卷(郗萌撰。梁有《春秋緯》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內事》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書、易、詩、孝經、春秋、河洛緯秘要》一卷,《五帝鉤命訣圖》一卷。亡。)

《孝經勾命訣》六卷(宋均注。)

《孝經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經內事》一卷(梁有《孝經雜緯》十卷,宋均注;《孝經元命包》一卷,《孝經古秘援神》二卷,《孝經古秘圖》一卷,《孝經左右握》二卷,《孝經左右契圖》一卷,《孝經雌雄圖》三卷,《孝經異本雌雄圖》二卷,《孝經分野圖》一卷,《孝經內事圖》二卷,《孝經內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一卷,又《口授圖》一卷;又《論語讖》八卷,宋均注;《孔老讖》十二卷,《老子河洛讖》一卷,《尹公讖》四卷,《劉向讖》一卷,《雜讖書》二十九卷,《堯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鏡》一卷,《郭文金雄記》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一卷。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然則聖人之受命也,必因積德累業,豐功厚利,誠著天地,澤被生人,萬物之所歸往,神明之所福饗,則有天命之應。蓋龜龍銜負,出於河、洛,以紀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極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傳。說者又雲,孔子既敘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別立緯及讖,以遺來世。其書出於前漢,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雲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別有三十篇,雲自初起至於孔子,九聖之所增演,以廣其意。又有《七經緯》三十六篇,並雲孔子所作,並前合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書中候》、《洛罪級》、《五行傳》、《詩推度災》、《氾歷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讖》等書。漢代有郗氏、袁氏說。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讖雜占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宋均、鄭玄並為讖律之注。然其文辭淺俗,顛倒舛謬,不類聖人之旨。相傳疑世人造為之後,或者又加點竄,非其實錄。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漢時,又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俗儒趨時,益為其學,篇卷第目,轉加增廣。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唯孔安國、毛公、王璜、賈逵之徒獨非之,相承以為妖妄,亂中庸之典。故因漢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參而考之,以成其義,謂之"古學"。當世之儒,又非毀之,竟不得行。魏代王肅,推引古學,以難其義。王弼、杜預,從而明之,自是古學稍立。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讖,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禪,禁之逾切。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今錄其見存,列於六經之下,以備異說。

《三蒼》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漢揚雄作《訓纂篇》,後漢郎中賈魴作《滂喜篇》,故曰《三蒼》。梁有《蒼頡》二卷,後漢司空杜林注,亡。)

《埤蒼》三卷張揖撰。(梁有《廣蒼》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漢黃門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盧氏撰。)

《吳章》二卷(陸機撰。)

《國小篇》一卷(晉下邳內史王義撰。)

《少學》九卷(楊方撰。)

《始學》一卷

《勸學》一卷(蔡邕撰。有司馬相如《凡將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朱育撰;《始學》十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