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六

注“毛詩云夏屋渠渠”:袁本、茶陵本無“毛”字。案:無者最是。此稱詩,舊注例也;若稱毛詩,善注例也。其有不合者,非。余各本皆誤者準此,不更出。凡劉淵林、張孟陽諸人之注,皆未必是毛詩,觀下“腜腜坰野”句注,即可知矣。

注“廣尋長五十步”:袁本、茶陵本無“長”字。案:此尤校添也。

蒲陶結陰:茶陵本“蒲”下校語云善作“蒱”。袁本無校語。案:此尤改未必是也。袁本載注,字亦作“蒱”。然則所見與茶陵同,失著校語耳。尤並注改作“蒲”,非。

若咆渤澥與姑余:案:“渤”當作“勃”,載注引楊雄曰“勃澥之鳥”,善必與之同。蓋五臣“渤”而各本亂之。

注“江池清□”:袁本、茶陵本 “江”作“淵”。案:尤依東京賦改“淵”作“洪”,而又誤其字耳。

注“方四十里”:袁本、茶陵本 “里”下有“耳”字。案:此尤依今孟子改也,下同。

注“殺其麋鹿者”:袁本無“鹿 ”字,茶陵本有。

注“為阱於國中”:袁本、茶陵本無“於”字。

注“鄭玄周禮注”下至“大波也 ”:袁本、茶陵本無此十七字。

注“隨波之貌”:袁本、茶陵本無此四字。

注“飛而下曰頏”:袁本、茶陵本無此五字。案:此二本脫,而尤添之,是也。

注“今鄴下有十二墱天井優” 案:“優”當作“堰”,水經濁漳水注有“天井堰”,可證也。各本皆誤。

注“分為十二墱”:袁本、茶陵本“墱”下有“者也”二字。

注“界也埒畔際也”:案:上“ 也”字不當有。各本皆衍。“界埒畔際也”五字為一句。

注“賈逵國語曰”:案:“語” 下當有“注”字。各本皆脫。陳雲別本有。

注“河渠書”:袁本、茶陵本作 “史記曰”。案:此尤改也。

注“漢書曰”:袁本、茶陵本作 “又曰”。案:此尤改也。

注“終古潟鹵兮”:袁本、茶陵本“潟”作“寫”。案:“寫”乃“舄”字之偽,尤改未為是也。

注“蒔更也”:袁本、茶陵本“ 更”作“植立”二字,是也。

注“郭璞曰謂更種也”:袁本、茶陵本無此七字。

注“鄴城內諸街”:袁本、茶陵本“鄴”上有“言”字,“街”作“衛”。案:此亦尤改也。

注“有赤闕黑”:案:“黑”當作“里”。各本皆誤。“有赤闕里”四字為一句。

注“謂之倚郭璞曰石橋音江”:袁本、茶陵本作“謂石橋也”四字。案:以四字為一句,二本最是。載注不得引郭景純爾雅,尤增多,甚誤。

注“侍中尚書御史符節謁者郎中令太僕”:袁本、茶陵本無此十五字。案:此亦尤添也。“侍中”至“謁者”在前“符節謁者”劉注中,此無取其事,蓋皆未是也。

注“長壽吉陽二里在宮東中當石竇吉陽南入”:此十七字袁本、茶陵本無。案:此蓋二本脫。

注“鄴城南有都亭城東亦有都道北有大邸”:袁本、茶陵本“南”作“東”。案:各本皆有誤。此節賦“邸”,注必說“邸”可知。然則當作 “鄴城東有都亭邸”為一句。“東城下有都道”為一句,“
道北有大邸”為一句。尤改“東” 為“南”,欲以通之,而彌不可讀,今訂正。此賦前注有“北城下”,後注有“西城下”,可證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