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十

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源所居官,禁錮終身,輒下禁止視事如故。言禁止其視事之法,當如故事也。源官品應黃紙,臣輒奉白簡以聞。臣約誠惶誠恐,云云。

文選考異
禮教雕衰:袁本、茶陵本“雕”作 “雕”。案:此尤本偽字。
注“禮記曰三十壯有室”:袁本、茶陵本無此八字。案:蓋二本因已見五臣而節去,尤有,是也。

注“禮曰天子”:袁本、茶陵本 “曰”作“記”。案:此當“記”、“曰”兩有。

臣實儒品:袁本、茶陵本“儒” 作“懦”。案:此尤本偽字。

而託姻結好:袁本無“結”字,雲“好”善作“結”。茶陵本無“好”字,雲“結”五臣作“好”。案:此蓋尤校改兩存。依文義,善不當無 “好”字,而以“而託姻結”為句。二本所見必有誤,校語未足據也。

注“魏志滿寵”:袁本、茶陵本 “志”下有“曰”字,是也。

注“世說曰”:陳雲“說”,“ 語”誤,是也。各本皆誤。

注“謂無聞焉爾”:袁本、茶陵本無“謂”字,是也。

注“連親□也”:袁本、茶陵本 “□”作“姻”。案:史記集解引作“□”,漢書南越傳顏注引孟康亦作“□”,皆與善不同。索隱云:“連者,連姻也。”恐尤延之以彼語校改,復錯誤如此耳。

注“魯桓齊穆”:何校“齊”改 “楚”,陳同,是也。各本皆誤。

注“禮記曰晉文”:何校“文” 改“人”,是也。各本皆誤。

注“陸雲答兄書曰高門降衡脩庭樹蓬”:何校“書”改“詩”,此十四字,茶陵有,袁無。案:無者疑脫。

 箋

答臨淄侯箋
 楊德祖典略曰:楊脩,字德祖,太尉彪子,謙恭材博。自魏太子以下,並爭與交好。又是時臨淄侯以才捷愛幸,秉意投脩,數與脩書,脩答箋。後曹公以脩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脩死罪死罪。不侍數日,若彌年載。毛萇詩傳曰:彌,終也。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損辱嘉命,蔚矣其文,易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誦讀反覆,雖諷雅頌,不復過此。說文曰:諷,誦也。若仲宣之擅漢表,陳氏之跨冀域,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仲宣投劉表,寓流楚壤,故云漢表。孔璋窘身袁氏,故云冀域。偉長淹留高密,故云青也。公幹淪飄許京,故云豫。德璉時居汝、潁,汝、潁,太祖食邑,故云魏也。至於脩者,聽採風聲,仰德不暇,尚書曰:樹之風聲。 自周章於省覽,何遑高視哉?家語曰:孔子出乎四門,周章遠望。曹植書曰:足下高視於上京也。

伏惟君侯,少長貴盛,體發旦之資,有聖善之教。發,武王名也;旦,周公名也。毛詩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母氏聖善,我無令人。遠近觀者,徒謂能宣昭懿德,光贊大業而已;毛詩曰:宣昭義問。又曰:人之秉彝,好是懿德。周易曰:富有之謂大業。不復謂能兼覽傳記,留思文章。今乃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漢書,桓譚曰:楊子之書,文義至深,必度越諸子矣。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於此乎?老子曰:天法道,道法自然。鍾會曰:莫知所出,故曰自然。又嘗親見執事,握牘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即 書於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仲尼日月,無得逾焉,論語,子貢曰:仲尼不可毀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脩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對鶡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植為鶡鳥賦,亦命脩為之,而脩辭讓。植又作大暑賦,而脩亦作之,竟日不敢獻。見西施之容,歸增其貌者也。 越絕書曰:越王乃飾美女西施、鄭巴,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