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八

注“在縣北”:案:“北”上當有“西”字,漢書注可證,地理志亦可證,各本皆脫。

注“今名沇水”:陳雲“沇”當作“沈”,詳漢書顏注。今案:陳說非也,當作“泬” 。史記索隱引姚氏雲“今名泬水”,善全取彼文與顏注 “此即今所謂瀋水”迥異。

注“黃子陂”:袁本、茶陵本“ 黃”作“皇”。案:史記索隱引姚氏正作“皇”,“皇 ”字是也。漢書注亦作“皇”,陳校依漢注。

注“經至昆明池”:袁本、茶陵本無“經”字。案:史記索隱引姚氏雲“注昆明池”,漢書顏注云“經昆明池”。此尤延之校改“至”作“經 ”,因誤兩存也。

注“周鏇苑中也”:袁本、茶陵本“周”上有“言”字。

注“善曰楚辭曰”:袁本、茶陵本無“善曰”二字,有“郭璞曰椒丘見”六字。今案:當作“郭璞曰椒丘見楚辭善曰楚辭曰”十三字,各本皆脫。

注“馳椒丘兮焉且且止也音昌呂切”:袁本、茶陵本無“焉且且止也”五字,袁本有“ 且且”二字,茶陵本有“焉且且”三字。案:各本皆偽,當作“馳椒丘且焉止息也且音昌呂切”。此離騷經文。

注“司馬彪曰畢弗”:案:“畢 ”當作“滭”,史記索隱引可證。各本皆偽。

注“淈水出貌”:袁本、茶陵本無此四字。

汩濦漂疾:袁本“濦”作“□” ,雲善作“濦”。茶陵本雲五臣作“□”。案:各本所見皆非也。史記、漢書皆作“□”。善引韋昭曰“□,許及切”,即漢書音正作“□”可知。彼載晉灼“華給反”,郭璞“許立反”,史記索隱同,諸家無作“濦” 者。又各本注中亦偽“濦”。

注“說文曰漻清深也”:袁本、茶陵本無此七字。

注“其形狀而出也”:袁本、茶陵本“其形狀”作“言溢”。漢書注作“言湓溢”。陳雲別本作“言溢”為是。

注“張揖曰其形狀未聞”:袁本、茶陵本無“其形狀”三字。

注“魠□一名黃曰頰”:袁本、茶陵本無“曰”字。案:依漢書注無“曰”字,□下當有“也”字。

注“兩相合得乃行”:袁本、茶陵本無“合”字。案:漢書注有,蓋尤依彼添。陳雲“ 得乃”當從漢書注作“乃得”。

注“隱岸坻也”:袁本、茶陵本 “坻”作“底”,漢書注作“底”。案:當以尤為是,即海賦雲“岩坻之隈”者也,二本及漢書注皆傳寫偽耳。

注“常庭之山”:袁本、茶陵本 “常”作“重”。案:今本山海經作“堂”,一作“常 ”,疑善引自異。

推崣崛崎:袁本、茶陵本“摧” 作“嶊”,史記、漢書皆作“嶊”。案:此尤本之誤,注同。

注“振拔也”:袁本、茶陵本“ 拔”作“收”。何雲下言“收斂溪水”,當從“收”。今案:漢書注、史記索隱引皆作“拔”。

注“隱轔鬱壘”:茶陵本“壘” 作“□”袁本與此同。案:下雲“□音壘”,蓋茶陵本是也。今本漢書亦正文“□”、注“壘”,歧誤正同此。

注“郭璞山海經曰”:何校“經 ”下添“注”字,陳同。各本皆脫。

蔣薴青薠:案:“薴”當作“芧 ”,史記、漢書皆作“芧”,各本及注中俱偽,五臣作 “芋,雲句切”,大誤。又案:玉篇“芋”、“薴”同,與此賦之“芧”迥別,彼乃說文所云“草可以為繩” 者,此張揖解為“三棱”。三棱類詳見政和經史證類本草,實異名同,不可援以相證,決為偽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