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蝕。士文伯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魯實受之。"新曆是歲二月甲辰朔入常,雨水後七日,在奎十度。周度為降婁之始,則魯、衛之交也。自周初至是,已退七度,故入雨水。七日方及降婁,雖日度潛移,而周禮未改,其配神主祭之宿,宜書於建國之初。淳風駁《戊寅歷》曰:"《漢志》降婁初在奎五度,今曆日蝕在降婁之中,依無歲差法,食於兩次之交。"是又不然。議者曉十有二次之所由生,然後可以明其得失。且劉歆等所定辰次,非能有以睹陰陽之賾,而得於鬼神,各據當時中節星度耳。歆以《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前五度,故降婁直東壁八度。李業興《正光歷》,冬至在牽牛前十二度,故降婁退至東壁三度。及祖沖之後,以為日度漸差,則當據列宿四正之中以定辰次,不復繫於中節。淳風以冬至常在斗十三度,則當以東壁二度為降婁之初,安得守漢歷以駁仁均耶?又《三統曆》昭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與《麟德》及《開元歷》同。然則入雨水後七日,亦入降婁七度,非魯、衛之交也。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蝕。史墨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謫。"《開元歷》是歲十月辛亥朔,入常立冬。五日,日在尾十三度,於古距辰尾之初。《麟德歷》日在心三度於黃道,退直於房矣。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開元歷》推置閏當在十一年春,至十二年冬,失閏已久。是歲九月己亥朔,先寒露三日,於定氣,日在亢五度,去心近一次。火星明大,尚未當伏。至霜降五日,始潛日下。乃《月令》"蟄蟲鹹俯",則火辰未伏,當在霜降前。雖節氣極晚,不得十月昏見。故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方夏後氏之初,八月辰伏,九月內火,及霜降之後,火已朝覿東方,距春秋之季千五百餘年,乃雲"火伏而後蟄者畢。"向使冬至常居其所,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是九月之初也。自春秋至今又千五百歲,《麟德歷》以霜降後五日,日在氐八度,房、心初伏,定增二日,以月蝕沖校之,猶差三度。閏余稍多,則建亥之始,火猶見西方。向使宿度不移,則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非十月之候也。自羲、和已來,火辰見伏,三睹厥變。然則丘明之記,欲令後之作者參求微象,以探仲尼之旨。是歲失閏浸久,季秋中氣後天三日,比及明年仲冬,又得一閏。寤仲尼之言,補正時歷,而十二月猶可以螽。至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蝕。以《開元歷》考之,則日蝕前又增一閏,《魯歷》正矣。《長曆》自哀公十年六月,迄十四年二月,才置一閏,非是。

戰國及秦,日卻退三度。始皇十七年辛未歲冬至,應在斗二十二度。秦歷上元正月己巳朔,晨初立春,日、月、五星俱起營室五度。蔀首日名皆直四孟。假朔退十五日,則閏在正月前。朔進十五日,則閏在正月後。是以十有二節,皆在盈縮之中,而晨昏宿度隨之。以《顓頊曆》依《月令》自十有二節推之,與不韋所記合。而潁子嚴之倫謂《月令》晨昏距宿,當在中氣,致雩祭太晚,自乖左氏之文,而杜預又據《春秋》,以《月令》為否。皆非是。梁《大同歷》夏後氏之初,冬至日在牽牛初,以為《明堂》、《月令》乃夏時之記,據中氣推之不合,更以中節之間為正,乃稍相符。不知進在節初,自然契合。自秦初及今,又且千歲,節初之宿,皆當中氣。淳風因為說曰:"今孟春中氣,日在營室,昏明中星,與《月令》不殊。"按秦歷立春,日在營室五度。《麟德歷》以啟蟄之日乃至營室,其昏明中宿十有二建,以為不差,妄矣。

古歷,冬至昏明中星去日九十二度,春分、秋分百度,夏至百一十八度,率一氣差三度,九日差一刻。

秦歷十二次,立春在營室五度,於《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昏,畢八度中,《月令》參中,謂肩股也。晨,心八度中,《月令》尾中,於《太初》星距尾也。仲春昏,東井十四度中,《月令》弧中,弧星入東井十八度。晨,南斗二度中,《月令》建星中,於《太初》星距西建也。《甄耀度》及《魯歷》,南方有狼、弧,無東井、鬼,北方有建星,無南斗,井、斗度長,弧、建度短,故以正昏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