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楊璲,字元度,餘姚州人。服膺朱子之學,著《詩傳名物類考》。御史姚黻上於朝。歷寧海、縉雲學正,卒。

同郡夏泰亨,字步通。九歲能文。官翰林編修。著《詩經音考》、《矩軒集》。

又,安城人劉瑾,字公瑾。博通經史。著《詩傳通釋》二十卷,採錄各經傳及諸儒所發要義,最為詳博,其書盛行於世。

王天與,字立大,江西吉安人。研精覃思,著《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十五年而後成書,雖心薄蔡沈,然亦間擇其說。

後,江西人王充耘,元統中進士,著《讀書管見》二卷,考訂蔡傳,尤為精核焉。

黃景昌,字明遠,浦江人。通《尚書》、《春秋》之旨,嘗言自公、谷口說相傳,至漢然後著之竹帛,故經有脫,編有錯簡,學者上畏寺經,下避賢傳,訛舛誣漏,莫之敢較。其《春秋公谷舉傳》論及三代用正日夜食之辨,凜凜不可屈。後得巴州陽恪《春秋考正》一卷,言三代悉用夏時,不改月。景昌明其不然,作《周正如傳考》三卷,謂周改月並改時,《左傳》去夫子時近,當如《傳》所云也。

俞皋,字心遠,新安人,幼師宋進士趙良鈞,得《春秋》大旨。自晉杜氏注《左傳》,始有凡例之說,取經之事同、辭同者,計其數,凡若干,而不考其義,唐陸氏學於啖、趙、作纂例一書,雖分晰詳備,亦未嘗以義言之。逮程子為傳,始分別義例。皋一遵程說,以義同、事同、辭同者定為例十六條,其有義不同而不辭同,事同而辭不同者,則分見各事之下,名《春秋斷義》。又,魯震,字樵南,廬陵人。時設科以《春秋》胡傳與三傳並用,學者困於繙閱,未有能合為一書者。震次第集之。始左氏,次公,次谷,次胡氏,而取止齋陳氏說,附於後。凡胡氏有所引用,皆分注其下,別為類編,以附於卷後,名《春秋五傳》,與皋書俱有便於學者。

熊復,字庶可,南昌人。以五經教授鄉里,學者稱西雨先生。著《春秋會傳》,吳澄見而稱之,跋其後曰:“邵子曰:聖人之經,渾然無跡,如天道焉。故《春秋》書實事,而善惡形乎其中。世之學者,率謂聖人有意褒貶,三傳去聖人未遠,已失經意,況後之注釋者乎!唐儒惟啖、趙二家獨究聖人之旨,宋清江劉原父其次也。熊君所輯《會傳》,合之諸家注釋,未有能精擇審取如此者。”

同縣毛應龍,字介石。大德間,為澧州教授。著《周禮集傳》二十四卷,《周官或問》五卷,總諸儒訓釋,而斷以己意,其學亞於復雲。

烏沖,大寧路川州人。

祖塔塔兒台,太祖伐金,率軍民詣河北迎降,賜名侈稔虎。從太師國王南伐,累官龍衛上將軍、易州崇寧軍節度使、行川州元帥府事。

父禔,襲父職,充北京路總管,佩虎會,累官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

沖明經勵行。初從容城劉因受業,冠服車騎甚都改贄見師,三日不返。諸生皆曰:“是豈真實為學者。”翼日,沖服儒服,執經趨席,舉動如寒士。諸生嘖嘖稱嘆,因亦奇之。沖為學清苦,晝誦夜思,至寢忘食。居喪三年,不久於內家,日落日宴不食,意泊如也。真定安熙,欲從因學,不果,沖盡以所得告之,熙卒為名儒。卒,贈秘書省秘書郎。

黃澤,字楚望,本長安人。唐末,其遠祖舒藝如知資州內江縣,子孫遂為資州人。父儀可,累舉不第,從兄驥子官九江,蜀不成能歸,因家焉。

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高鑽堅論》。蜀人治經,必行古註疏。澤於名物度數考核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二禮祭祀述略》。

大德中,江西行省聞其名,授江州景星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改洪州東湖書院山長,受學者益眾。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乃夢夫子手授所校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近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於文王、周公。秩滿,即歸,閉門授徒以養親,不復言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