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恕之學,長於禮,平居盛暑,未嘗不冠帶,居父喪,哀毀幾喪明,祭必如事。生扁所居曰榘庵。與人交,雖外無適莫,而中有繩尺。家無儋石之儲,而聚書萬卷。時蕭奭居南山下,亦以道高當世,入城府,必主恕。家恕自京還,家居十三年,海內並稱蕭、同。後,至順二年卒,年七十有八。贈翰林直學士。封京兆郡侯,諡文貞。其所著曰《榘庵集》,二十卷。

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師蕭奭,弱冠從恕受學。博通經史。躬率子弟力農,而學徒滿門。嘗行田間,遇有竊其桑者,自引避之。鄰人借騾而死,償其直,不取,曰:“物之數也,何以償為?”鄉里高其行誼,率多化服,稱曰靜安先生。

敖繼公,字君善,福州長樂人。後寓平江,築一小樓,坐臥其中,日從事於經史。趙孟頫,其弟子也。初為定成尉,以父任當得京官,讓於弟,尋擢進士,對策忤時相,遂不仕。著《儀集說》十三卷。大備中,以高克恭薦,授信州教授,未仕而卒。

又,同安人邱葵,字吉甫,著《易解義》、《書直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周禮補亡》等書。泰定中,馬祖常薦之,未及用而卒。

同時錢塘人孟文龍,字震翁,宋浙東提舉。宋亡,平章史弼等薦起之,以死辭,不出戶庭三十年。著《周易大全》二卷。

鹽城人秦玉,字德卿,通五經,尤邃於詩,門人私謚孝友先生。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弱冠,讀宋儒真德秀書,幡然有志於為己之學,又受業於同郡許謙。登至治元年進士,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饑民仰食於官者三十三萬人,師道勸富民捐粟三萬七千六百石,又言於部使者,請官粟四萬石、鈔三萬八千四百錠,振之,饑民賴以存活,遷池州建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師道按其圖籍,悉歸於學。建德素少茶,而榷稅重,言於所司,減榷額,民以不病。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薦為國子助教,尋遷博士。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以禮部郎中致仕,卒於家。所著有《易詩書雜說》、《春秋胡傳附辨》、《戰國策校注》、《敬鄉錄》及文集二十卷。同郡有王餘慶,字叔善,官江南行台監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

陳普,字尚德,寧德人。其學以四書、五經為本,三辟福州路教授,不起。著《四書句解鈐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注》、《尚書補微》,凡數百卷。尊聞紹言,屹然為朱子嫡派,隱居石堂山,學者稱石堂先生。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宋魏忠獻王琦八世孫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胃,扈從南渡,家于越。

性七歲讀書,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文意蒼古,老生宿學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文辭博達俊偉,自成一家言。

延祐初,以科舉取士,學者多請其程式。性告以朱子學校貢舉私議,俾從事根柢,以應有司之求。

性出無輿馬仆御,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於童稚廝役,鹹稱之曰“韓先生”雲。憲府嘗舉為教官。不赴。暮年愈自韜晦。

天曆中,趙世延以名上聞。後十年,門人李齊為南台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南台御史中丞月魯不花,嘗學於性,為請於朝,易謚莊節先生。其所著《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郡志、文集十二集。

熊良輔,字任重,江西南昌人。延祐中鄉貢。早師同縣熊凱。學《易》,復得進賢龔煥之《易》學。先是,朱子本義,一遵呂祖謙所訂古文,以六十四卦彖爻之辭為上下經,而孔子所釋彖象文言及上下系、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良輔著《周易本義集成》仍舊本上下經二卷,謂之集成,十翼十卷,謂之附錄,其所採摭,自唐迄元,凡八十四家,其書盛行於世。

陳櫟,字壽翁,新安人。其學以朱子為師,自稱東阜老人。延祐中,貢於鄉,因病固辭。年八十三卒。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義》等書,崇仁呈澄嘗稱櫟有功於朱子,凡來受業者,澄皆謝之,使受學於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