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七十·列傳第六十七



十年,阿合馬屢毀漢法,諸生稟食或不繼,衡固請退。帝命諸老臣議其去留,竇默亦為衡請,乃聽衡歸,以選善王恂攝學事。劉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尚、蘇郁、白棟為助教,守衡規矩,從之。

十三年,詔王恂定新曆。恂以為歷家知歷數而不知歷理,宜得衡領之,乃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領太史院事,召至京。十七年,歷成,奏上之,賜名曰《授時曆》,頒行天下。語詳《郭守敬傳》。

六月,以疾請歸。皇太子為請於帝,授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以養之,且使東宮官諭衡曰:“公毋以道不行為憂也,公安則道行有時矣,其善藥自愛。”十八年,衡病革,逢家祭,扶起奠獻如儀。既徹,餕而卒,年七十三。是日,雷電,大風拔木。懷孟人無貴賤少長,皆哭於門。四方學士,不遠數千祭器墓下。

北方文學自衡開之,當時名公卿多出其門。丞相安童事以師禮,卒稱賢相。惟值王文統、阿合馬相繼用事,未獲大行其志,論者惜之。大德元年,贈司徒,諡文正。至大三年,加贈正學垂行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皇慶二年,詔從孔子廟廷。延祐初,又詔立書院於京兆以祀文,給田奉祠事,賜名魯齋書院。魯齋,衡在大名時所署齋名也。

二子:師可,懷孟路總管。師敬,累官山東廉訪使。泰定二年,奏請頒族葬制,禁用陰陽邪說,從之,入為中書參知政事,遷左丞,令與紐澤等編譯《帝訓》。書成,經筵進講,仍令皇太子閱之。三年,帝幸上都,命師敬與兀伯都剌等居守。是年,譯《帝訓》成,更名皇圖大訓》,後卒於宮,孫從宣,河北河南道廉訪使。無元統二年,錄衡孫從宗為異珍庫提點。

劉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世為儒家。父述,邃於性理之學。中統初左三部尚書劉肅宣撫真定,辟武邑令,以疾辭歸。年四十無子。因生之夕,述夢神人騎馬載一兒至其家,曰:“善養之。”乃名曰固,字夢驥,後改今名及字。

因天資絕人,三歲識書,日記千百言,過目成誦,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人。甫弱冠,才器超邁,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聖解》。國子司業研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游,同捨生皆不能及。初為經學,究訓詁註疏之說,輒嘆曰:“聖人精義,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張、邵、朱、呂之書,一見能發其微,曰:“我固謂當有是也。”固早喪父,事繼母孝。雖貧,非其義,一介不取。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嘗愛諸葛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日靜修。

不忽木以因學行薦於朝。至元十九年,詔征因,擢右贊善大夫。初,裕宗建學宮中,命選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卒,乃命因繼之。未幾,以母疾辭歸。明年,丁內艱。二十八年,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征因,以疾固辭,且上書宰相曰:

因自幼讀書,聞大人君子之餘論,雖他無所得,至如君臣之義,自謂見之甚明。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春生聚之樂者,是誰之力與?皆君上之賜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給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勢之必然,亘萬古而不可易,莊周氏所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也。

因生四十三年,未嘗效尺寸之力,以報國家養生成之德,而恩命連至,因沿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負我國家知遇之恩,而得罪於聖門中庸之教也哉!且因之立心,自幼及長,未嘗一日敢為崖岸卓絕、甚高難繼之行,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也。但或者得之傳聞,不求其質,止於遺蹟之近似者觀之,是以有高人隱士之目,惟閣下亦知因之未嘗以此自居也。

向者,先儲皇以贊善之命來召,即與使者俱行,再奉令旨教學,亦即時應命。後以老母中風,請還家省視,不幸彌留,竟遭憂制,遂不復出,初豈有意於不仕邪,今聖天子選用賢良,一新時政,雖前日隱晦之人,亦將出而仕矣,況因平昔非隱晦者邪,況加以不次之寵,處之以優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與心違,病臣空齋,惶恐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