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 起柔兆攝提格七月,盡著雍執徐六月,凡二年



丙戌,興龍節,初上壽於紫宸殿。

己丑,以大寒,罷集英殿宴。

壬辰,兀征聲延部族老幼萬人渡河南,遣使廩食之,仍諭聲延勿失河北地。

壬寅,頒《元祐敕令式》。

丙午,趙挺之奏:“蘇軾學術,本出《戰國策》縱橫揣摩之說。近日學士院策試廖正一館職,乃以王莽、袁紹、董卓、曹操篡漢之術為問。使軾得志,將無所不為矣。”

是冬,始閉汴口。

是歲,夏改元天儀治平。

元祐三年遼大安四年

春,正月,庚戌,復置廣惠倉,從侍講范祖禹言也。

遼主如混同江。

甲寅,太白晝見。

己未,朝獻景靈宮。

庚申,詔發京西南路闕額禁軍谷五十餘萬斛,減市價出糶,至麥熟日止;以雪寒,物價翔踴也。

丁卯,王覿奏:“蘇軾長於辭華而暗於理義,若使久在朝廷,則必立異妄作。宜且與一郡,稍為輕浮躁競之戒。”

辛酉,詔廣南西路朱崖軍開示恩信,許生黎悔過自新。

壬戌,罷上元游幸。

甲子,五國部長貢於遼。

庚午,遼免上京逋逃及貧戶稅賦。

壬申,阿里骨奉表謝罪。詔邊將無出兵,仍罷招納。

甲戌,遼以上京、南京飢,許良人自鬻。

丁丑,遼曲赦西京役徒。

二月,甲申,罷修金明池橋殿。

乙酉,時久陰不解,翰林學士兼侍讀蘇軾言:“差役之法,天下以為未便,獨台諫官數人者主其議,以為不可改。近聞疏遠小臣張行者力言其弊,而諫官韓川深詆之,至欲重加貶竄。此等亦無它意,方司馬光在時,則欲希合光意;及其既歿,則妄意陛下以為主光之言。殊不知光至誠盡公,本不求人希合;而陛下虛心無我,亦豈有所主哉!使光無恙至今,見其法稍弊,則更之久矣。臣每見呂公著、安燾、呂大防、范純仁,皆言差役不便,但為已行之令,不欲輕變,兼恐台諫紛爭,卒難調和。願陛下問呂公著等,令指陳差、雇二法各有若干利害;昔日雇役,中等人戶歲出錢幾何;今者差役,歲費錢幾何;又幾年一次差役。皆可以折長補短,約見其數,以此計算,利害灼然。而況農民在官,貪吏狡胥,百端蠶食,比之僱人,苦樂十倍,民窮無告,致傷陰陽之和。今來所言,萬一少有可采,即乞留中,作聖意行下,庶几上答天戒,下全小民。”

丙戌,詔:“河東苦寒,量度存恤戍兵。”

己丑,以左司諫豐稷為國子司業。

揚王顥、荊王頵嘗令成都府路走馬承受造錦地衣,稷獨奏劾,以為近屬奢侈,官吏奉旨,宜皆糾正其罪。給事中趙君錫曰:“諫官如是,天下必太平矣。”不數日,稷罷言職。

癸巳,詔:“殿試經義、詩賦人並試策一道。”從趙挺之請也。

甲午,遼曲赦春州役徒,終身者皆五歲免。己亥,遼主如春州。赦泰州役徒。

乙巳,知貢舉蘇軾同孫覺、孔文仲言:“每一試進士、諸科及特奏名約八百餘人。舊制,禮部已奏名,至御試而黜者甚多。嘉祐始盡賜出身,近雜犯亦免黜落,皆非祖宗本意。進士升甲,本為南省第一人唱名近下,方特升之,皆出一時聖斷。今禮部十人以上別試,國子、開封解試、武舉第一人、經明行修進士及該特奏而預正奏者,定著於令,遂升一甲。則是法在有司,恩不歸於人主,甚無謂也。今特升者約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許例外遽減一舉,則當復增數百人。此曹垂老無它望,布在州縣,惟務黷貨以為歸計,殘民敗官,無益有損。議者不過謂宜廣恩澤,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無窮之吏,戶部以有限之財祿無用之人,而所至州縣舉罹其害,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願斷自聖意,止用前命,仍詔考官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學問、詞理優長者,即許出官,其餘皆補文學、長史之類,不理選限。”於是詔定特奏名,考取進士入四等以上、諸料入三等以上,通在試者計之,毋得取過全額之半,後遂著為令。

以正字劉安世為右正言。司馬光既沒,太皇太后問呂公著:“光門下士素所厚善可任台諫者,孰當先用?”公著以安世對,遂擢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