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 起柔兆攝提格七月,盡著雍執徐六月,凡二年



三月,丙辰,司空致仕康國公韓絳卒,謚獻肅。絳喜延接士大夫。始與王安石善,其後頗異,因數稱薦司馬光可大用。然終以黨安石復得政,清議少之。

乙丑,遼免高麗歲貢。

己巳,賜進士李常寧等並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

遼賑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飢。

甲戌,新增釋褐進士錢百萬,酒五百壺,為期集費。

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將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

己卯,遼賑蘇、吉、復、淥、鐵五州貧民,並免其租稅。

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呂公著,以年老,數辭位。辛巳,拜司空、平章軍國事,詔一月三赴經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議事,出省毋拘以時。別建第於東府之南,啟北扉以便執政就議。恩數如其父夷簡,世以為榮。

以中書侍郎呂大防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知樞密院范純仁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制詞皆蘇軾所草也。

是夕,軾對於內東門小殿,既承旨,太皇太后急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團練副使。”“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曰:“何以遽至此?”軾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軾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軾曰:“臣雖無狀,不敢自它途以進。”太皇太后曰:“此乃先帝之意也。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軾不覺哭失聲。太皇太后泣,帝亦泣,左右感涕。已而命坐賜茶,撤御前金蓮燭送歸院。

軾在翰林,頗以言語文章規切時政,畢仲游以書戒之曰:“夫言語之累,不特出口者為言,其形於詩歌,贊於賦頌,托於碑銘,著於序記者,皆言語也。今知畏於口而未畏於文,是其所是,則見是者喜;非其所非,則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濟君之謀,而怨者或已敗君之事矣。官非諫臣,職非御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觸諱,以游其間,殆猶抱石而救溺也。”軾不能從。

壬午,以觀文殿學士兼侍讀孫固為門下侍郎,尚書左丞劉摯為中書侍郎,尚書右丞王存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為簽書樞密院事。

甲申,韓川、劉安世進對,太皇太后問:“近日差除如何?”安世對曰:“朝廷用人,皆協輿望,惟胡宗愈,公議以為未允耳。”

遼賑慶州貧民。乙酉,減諸路常供服御物。

丁酉,遼立入粟補官法。

癸卯,遼主西幸。時耶律儼為樞密直學士,召使講《尚書·洪範》。儼儀觀秀整,遼主數對群臣稱其才俊。

五月,丁未,中書舍人曾肇言:“昨奉使契丹,還至河北,竊聞朝廷命王孝先開孫村口減水河,欲為回河之計。詢之道路,皆雲見今河流就下,故道地形甚高,兼系黃河退背地分,恐難成功。當河北累年災傷之後,未宜有此興作。伏望聖慈更下水官及河北路監司公共講求,不至枉費民力,更招後悔。”

時熙、豐用事之臣雖去,其黨分布中外,起私說以搖時政。鴻臚丞常安民遺呂公著書曰:“善觀天下之勢,猶良醫之視疾。方安寧無事之時,語人曰‘其後必將有大憂’,則眾必駭笑。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後能逆知其漸,故不憂其可憂而憂之於無足憂者,至憂也。今日天下之勢,可為大憂,雖登進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內之英才,使皆萃於朝以勝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臥也。故去小人為不難,而勝小人為難。陳蕃、竇武,協心同力,選用名賢,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節之手,遂成黨錮之禍。張柬之五王,中興唐室,及武三思一得志,至於竄移淪沒。此皆前世已然之禍也。今用賢如倚孤棟,拔土如轉巨石,雖有奇特瑰卓之才,不得一行其志,甚可嘆也。猛虎負嵎,莫之敢攖;而卒為人所勝者,人眾而虎寡也。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而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數十人而制千虎乎?今怨憤已積,一發其禍必大,可不謂大憂乎?”公著得書默然。安民,邛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