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殷紀



[八]《紀年》曰:小甲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甲骨文作‘小甲’。

[九]《紀年》曰:雍己□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甲骨文作‘邕巳’。

[一0]《紀年》曰: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於囂。《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影宋本及鮑刻本‘囂’皆作‘嚚’,《存真》始改為‘囂’。《訂補》云:‘案《史記·殷本紀》:“帝仲丁遷於隞。”索隱云:“隞亦作囂。”《通鑑外紀》二:“仲丁自亳遷都囂”,即作“囂”。隞與囂音近相通,囂與嚚為字形之訛,此改作“囂”,是。’

甲骨文作‘中丁’。

[一一]《竹書紀年》曰:仲丁即位,征於藍夷。《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又曰:仲丁即位,征於藍夷。 《太平御覽》卷七八0四夷部

案:據《後漢書》注,《御覽》影宋本及鮑刻本皆脫‘征’字,補。

[一二]《紀年》曰:外壬居囂。《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御覽》影宋本及鮑刻本皆作‘居嚚’,《存真》、《輯校》改‘嚚’為‘囂’,是(參前條)。甲骨文作‘卜壬’。

[一三]《紀年》曰: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於相。征藍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囂’原作‘嚚’,據《存真》、《輯校》改。

《呂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河西,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整甲’即‘河亶甲整’,‘徙宅河西’,即‘遷於相’,‘故處’即‘囂’,所記為一事。甲骨文作戔甲,郭沫若同志云:‘戔甲當即河亶甲,河亶者戔之緩言也。’(《卜辭通纂》考釋頁四一)

[一四]《紀年》曰: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居庇)。《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存真》、《輯校》皆作‘祖乙滕’,蓋據今本。《輯校》云:‘《路史·國名紀》丁引“滕”作“勝”。’似《御覽》作‘滕’,《路史》作‘勝’,影宋本及鮑刻本《御覽》皆作‘勝’。《輯校》所引《路史》見本書附錄。

《尚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偽孔傳》、《史記·殷本紀》及鄭玄《詩·烈祖》箋皆以中宗為太戊。王國維云:‘戩壽堂所藏殷契文字中,有斷片,存字六,曰:“中宗祖乙牛,吉。”稱祖乙為中宗,全與古來尚書學家之說違異,惟《太平御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曰:“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今由此斷片知《紀年》是而古今尚書學家非也。’(《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見《觀堂集林》。)王氏之說,又見所著《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及《古史新證》。甲骨文亦作‘下乙’,見胡厚宣《卜辭下乙說》(見《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史記·殷本記》:‘帝祖乙立,殷復興。’《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祖乙之稱‘中宗’或即以此。

[一五]《紀年》曰:帝開甲踰即位,居庇。《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開甲,《史記·殷本紀》作‘沃甲’。《世本》作‘開甲’(《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索隱引),與《紀年》同。

甲骨文作‘○甲’,或釋‘羌甲’。

[一六]《紀年》曰: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甲骨文作‘且(祖)丁’。

[一七]《紀年》曰:南庚更自庇遷於奄。《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案:《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丁,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作‘南庚’。

[一八]《紀年》曰:陽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

《竹書》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經·大荒北經》注

案:《山海經》注引《竹書》,《存真》入輯。《輯校》改列祖甲下,云:‘“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紀年》系之陽甲,乃有“陽甲名和”之說矣。’此僅以‘和’、‘祖’形近為說,無確證,其《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上則云:‘隸書“和”、“祖”二字形相近,和甲疑即祖甲之訛。’尚作疑似之詞。楊樹達云:‘今本《紀年》云:“陽甲名和。”按《山海經·大荒北經》郭注引古本《紀年》云:“和甲西征,得丹山。”按和甲之稱,與《呂氏春秋》稱河亶甲為整甲者辭例同,非後人所能杜撰,此可證今本《紀年》陽甲名和之說為可信。王靜安略無證據,謂郭注和甲為祖甲之誤,疑 撰今本《紀年》者據誤字造為陽甲名和之說,徑以西徵得丹山之事屬之祖甲,武斷甚矣。’(《積微居甲文說》卷下頁三八)現從《存真》,仍列入陽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