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九 學三

◎論知行

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閎祖〕

論知之與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公謹。

聖賢說知,便說行。大學說"如切如磋,道學也";便說"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說"學、問、思、辨",便說"篤行"。顏子說"博我以文",謂致知、格物;"約我以禮",謂"克己復禮"。〔泳〕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如程子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分明自作兩腳說,但只要分先後輕重。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端蒙〕

問:"南軒云:'致知、力行互相發。'"曰:"未須理會相發,且各項做將去。若知有未至,則就知上理會,行有未至,則就行上理會,少間自是互相發。今人知不得,便推說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說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沒長進。"因說一朋友有書來,見人說他說得不是,卻來說我只是踐履未至,涵養未熟,我而今且未須考究,且理會涵養。"被他截斷,教人與他說不得,都只是這個病。"〔胡泳〕

汪德輔問:"須是先知,然後行?"曰:"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且如曾點與曾子,便是兩個樣子:曾點便是理會得底,而行有不揜;曾子便是合下持守,鏇鏇明理,到一唯處。"〔德明〕

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知得,守得。〔節〕

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節〕

學者以玩索、踐履為先。〔道夫〕

某與一學者言,操存與窮格,不解一上做了。如窮格工夫,亦須銖積寸累,工夫到後,自然貫通。若操存工夫,豈便能常操。其始也,操得一霎,鏇鏇到一食時;或有走作,亦無如之何。能常常警覺,久久自能常存,自然光明矣。〔人傑〕

操存涵養,則不可不緊;進學致知,則不可不寬。〔祖道〕

所謂窮理,大底也窮,小底也窮,少間都成一個物事。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於物慾,才覺得,便收將來。久之,自然成熟。非謂截然今日為始也。〔夔孫〕

千言萬語,說得只是許多事。大概在自家操守講究,只是自家存得些在這裡,便在這裡。若放去,便是自家放了。〔道夫〕

思索義理,涵養本原。〔儒用〕

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兩項都不相離。才見成兩處,便不得。〔賀孫〕

擇之問:"且涵養去,久之自明。"曰:"亦須窮理。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如溫公,只恁行將去,無致知一段。"〔德明〕

人之為學,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後,到處濕潤,其氣易得蒸郁。才略晴,被日頭略照,又蒸得雨來。前日亢旱時,只緣久無雨下,四面乾枯;縱有些少,都滋潤不得,故更不能蒸郁得成。人之於義理,若見得後,又有涵養底工夫,日日在這裡面,便意思自好,理義也容易得見,正如雨蒸郁得成後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間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養工夫。設或理會得些小道理,也滋潤他不得,少間私慾起來,又間斷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時舉〕

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兩足,左足行,則右足止;右足行,則左足止。又如一物懸空中,右抑則左昂,左抑則右昂,其實只是一事。〔廣〕

人須做工夫,方有疑。初做工夫時,欲做此一事,又礙彼一事,便沒理會處。只如居敬、窮理兩事便相礙。居敬是個收斂執持底道理,窮理是個推尋究竟底道理。只此二者,便是相妨。若是熟時,則自不相礙矣。〔廣〕

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

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夔孫〕

學者若不窮理,又見不得道理。然去窮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這裡。〔淳〕

持敬觀理,如病人相似。自將息,固是好,也要討些藥來服。〔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