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六 性理三

◎仁義禮智等名義

道者,兼體、用,該隱、費而言也。〔節〕(以下道理。)

道是統名,理是細目。〔可學〕

道訓路,大概說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條理界瓣。因舉康節云:"夫道也者,道也。道無形,行之則見於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億萬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閎祖〕

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節〕

問:"道與理如何分?"曰:"道便是路,理是那文理。"問:"如木理相似?"曰:"是。"問:"如此卻似一般?"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裡面許多理脈。"又曰:"'道'字宏大,'理'字精密。"〔胡泳〕

問:"萬物粲然,還同不同?"曰:"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節〕

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節〕

問:"既是一理,又謂五常,何也?"曰:"謂之一理亦可,五理亦可。以一包之則一,分之則五。"問分為五之序。曰:"渾然不可分。"〔節〕

只是這個理,分做四段,又分做八段,又細碎分將去。四段者,意其為仁義禮智。當時亦因言文路子之說而及此。〔節〕

理,只是一個理。理舉著,全無欠闕。且如言著仁,則都在仁上;言著誠,則都在誠上;言著忠恕,則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則都在忠信上。只為只是這個道理,自然血脈貫通。〔端蒙〕

理是有條理,有文路子。文路子當從那裡去,自家也從那裡去;文路子不從那裡去,自家也不從那裡去。須尋文路子在何處,只挨著理了行。〔節〕

"理如一把線相似,有條理,如這竹籃子相似。"指其上行篾曰:"一條子恁地去。"又別指一條曰:"一條恁地去。又如竹木之文理相似,直是一般理,橫是一般理。有心,便存得許多理。"〔節〕

季通云:"理有流行,有對待。先有流行,後有對待。"曰:"難說先有後有。"季通舉太極說,以為道理皆然,且執其說。〔人傑〕

先生與人書中曰:"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節〕

理無事,則無所依附。〔節〕

問:"仁與道如何分別?"曰:"道是統言,仁是一事。如'道路'之'道',千枝百派,皆有一路去。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為天下之達道,智仁勇為天下之達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個行道底。故為君主於仁,為臣主於敬。仁敬可喚做德,不可喚做道。"〔榦〕(以下兼論德。)

"至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獨得。"盛德、至善":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理之極致而言。誠、忠、孚、信:一心之謂誠,盡己之謂忠,存於中之謂孚,見於事之謂信。〔端蒙〕

存之於中謂理,得之於心為德,發見於行事為百行。〔節〕

德是得於天者,講學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節〕

問:"汎觀天地間,'日往月來,寒往暑來','四時行,百物生',這是道之用流行發見處。即此而總言之,其往來生化,無一息間斷處,便是道體否?"曰:"此體、用說得是。但'總'字未當,總,便成兼用說了。只就那骨處便是體。如水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這水骨可流,可止,可激成波浪處,便是體。如這身是體;目視,耳聽,手足運動處,便是用。如這手是體;指之運動提掇處便是用。"淳舉論語集注曰:"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曰:"即是此意。"〔淳〕以下論體、用。

問:"前夜說體、用無定所,是隨處說如此。若合萬事為一大體、用,則如何?"曰:"體、用也定。見在底便是體,後來生底便是用。此身是體,動作處便是用。天是體,'萬物資始'處便是用。地是體,'萬物資生'處便是用。就陽言,則陽是體,陰是用;就陰言,則陰是體,陽是用。"〔宇〕

體是這個道理,用是他用處。如耳聽目視,自然如此,是理也;開眼看物,著耳聽聲,便是用。江西人說個虛空底體,涉事物便喚做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