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六 性理三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文蔚〕

耳之德聰,目之德明,心之德仁,且將這意去思量體認。○將愛之理在自家心上自體認思量,便見得仁。○仁是個溫和柔軟底物事。老子說:"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見得自是。看石頭上如何種物事出!"藹乎若春陽之溫,汎乎若醴酒之醇。"此是形容仁底意思。○當來得於天者只是個仁,所以為心之全體。卻自仁中分四界子:一界子上是仁之仁,一界子是仁之義,一界子是仁之禮,一界子是仁之智。一個物事,四腳撐在裡面,唯仁兼統之。心裡只有此四物,萬物萬事皆自此出。○天之春夏秋冬最分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雖分四時,然生意未嘗不貫;縱雪霜之慘,亦是生意。○以"生"字說仁,生自是上一節事。當來天地生我底意,我而今須要自體認得。○試自看一個物堅硬如頑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試自看溫和柔軟時如何,此所以"孝悌為仁之本"。若如頑石,更下種不得。俗說"硬心腸",可以見。硬心腸,如何可以與他說話!○惻隱、羞惡、辭遜、是非,都是兩意:惻是初頭子,隱是痛;羞是羞己之惡,惡是惡人之惡;辭在我,遜在彼;是、非自分明。○才仁,便生出禮,所以仁配春,禮配夏;義是裁製,到得智便了,所以配秋,配冬。○既認得仁如此分明,到得做工夫,須是"克己復禮";"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方是做工夫處。先生令思"仁"字。至第三夜,方說前三條。以後八條,又連三四夜所說。今依次第,不敢移動。〔泳〕

仁兼義言者,是言體;專言仁者,是兼體用而言。〔節〕

孔子說仁,多說體;孟子說仁,多說用。如"克己復禮","惻隱之心"之類。〔閎祖〕節同。

直卿云:"聖賢言仁,有專指體而言者,有包體、用而言者。"先生曰:"仁對義、禮、智言之,則為體;專言之,則兼體、用。此等處,須人自看,如何一一說得。日日將來看,久後須會見得。"〔佐〕

周明作問仁。曰:"聖賢說話,有說自然道理處,如'仁,人心'是也;有說做工夫處,如'克己復禮'是也。"〔雉〕

前輩教人求仁,只說是淵深溫粹,義理飽足。〔榦〕

仁在事。若不於事上看,如何見仁。〔方〕

做一方便事,也是仁;不殺一蟲,也是仁;'三月不違',也是仁。〔節〕

"仁則固一,一所以為仁。"言所以一者是仁也。〔方〕

熟底是仁,生底是恕;自然底是仁,勉強底是恕;無計較、無睹當底是仁,有計較、有睹當底是恕。〔道夫〕

公在前,恕在後,中間是仁。公了方能仁,私便不能仁。〔可學〕

仁是愛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則仁,仁則愛。〔端蒙〕

公是仁之方法,人身是仁之材料。〔銖〕

公卻是仁發處。無公,則仁行不得。〔可學〕

仁,將"公"字型之。及乎脫落了"公"字,其活底是仁。季通語。〔方〕

或問仁與公之別。曰:"仁在內,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後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極至處。故惟仁然後能公,理甚分明。故程子曰:'公而以人體之。'則是克盡己私之後,只就自身上看,便見得仁也。"

公不可謂之仁,但公而無私便是仁。敬不可謂之中,但敬而無失便是中。〔道夫〕

無私以閒之則公,公則仁。譬如水,若一些子礙,便成兩截,須是打並了障塞,便滔滔地去。〔從周〕(拱壽同。)

做到私慾淨盡,天理流行,便是仁。〔道夫〕

余正叔嘗於先生前論仁,曰:"仁是體道之全。"曰:"只是一個渾然天理。"〔文蔚〕

王景仁問仁。曰:"無以為也。須是試去屏疊了私慾,然後子細體驗本心之德是甚氣象,無徒講其文義而已也。"〔壯祖〕

周明作謂:"私慾去則為仁。"曰:"謂私慾去後,仁之體見,則可;謂私慾去後便為仁,則不可。譬如日月之光,雲霧蔽之,固是不見。若謂雲霧去,則便指為日月,亦不可。如水亦然。沙石雜之,固非水之本然。然沙石去後,自有所謂水者,不可便謂無沙無石為水也。"〔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