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六 性理三



"仁禮屬陽,屬健;義知屬陰,屬順。"問:"義則截然有定分,有收斂底意思,自是屬陰順。不知智如何解?"曰:"智更是截然,更是收斂。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無作用,不似仁義禮三者有作用。智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惻隱、羞惡、辭遜三者。他那個更收斂得快。"〔僩〕

生底意思是仁,殺底意思是義,發見會通是禮,收一作"深"。藏不測是智。〔節〕

仁義禮智,便是元亨利貞。若春間不曾發生,得到夏無緣得長,秋冬亦無可收藏。〔泳〕

問:"元亨利貞有次第,仁義禮智因發而感,則無次第。"曰:"發時無次第,生時有次第。"〔佐〕

百行皆仁義禮智中出。〔節〕

仁義禮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豈可分也!〔人傑〕

問:"仁得之最先,蓋言仁具義禮智。"曰:"先有是生理,三者由此推之。"〔可學〕

仁,渾淪言,則渾淪都是一個生意,義禮智都是仁;對言,則仁與義禮智一般。〔淳〕

鄭問:"仁是生底意,義禮智則如何?"曰:"天只是一元之氣。春生時,全見是生;到夏長時,也只是這底;到秋來成遂,也只是這底;到冬天藏斂,也只是這底。仁義禮智割做四段,一個便是一個;渾淪看,只是一個。"〔淳〕

問:"仁是天地之生氣,義禮智又於其中分別。然其初只是生氣,故為全體。"曰:"然。"問:"肅殺之氣,亦只是生氣?"曰:"不是二物,只是斂些。春夏秋冬,亦只是一氣。"〔可學〕

仁與智包得,義與禮包不得。〔方子〕

仁所以包三者,蓋義禮智皆是流動底物,所以皆從仁上漸漸推出。仁智、元貞,是終始之事,這兩頭卻重。如坎與震,是始萬物、終萬物處,艮則是中間接續處。

味道問:"仁包義禮智,惻隱包羞惡、辭遜、是非,元包亨利貞,春包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不知木如何包得火金水?"曰:"木是生氣。有生氣,然後物可得而生;若無生氣,則火金水皆無自而能生矣,故木能包此三者。仁義禮智,性也。性無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見,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是也。故孟子言性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蓋性無形影,惟情可見。觀其發處既善,則知其性之本善必矣。"〔時舉〕

問:"孟子說仁義禮智,義在第二;太極圖以義配利,則在第三。"曰:"禮是陽,故曰亨。仁義禮智,猶言東西南北;元亨利貞,猶言東南西北。一個是對說,一個是從一邊說起。"〔夔孫〕

四端猶四德。逐一言之,則各自為界限;分而言之,則仁義又是一大界限,故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如乾文言既曰"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文蔚〕

正淳言:"性之四端,迭為賓主,然仁智其總統也。'恭而無禮則勞',是以禮為主也;'君子義以為質',是以義為主也。蓋四德未嘗相離,遇事則迭見層出,要在人默而識之。"曰:"說得是。"〔大雅〕

學者疑問中謂:"就四德言之,仁卻是動,智卻是靜。"曰:"周子太極圖中是如此說。"又曰:"某前日答一朋友書云:'仁體剛而用柔,義體柔而用剛。'"〔人傑〕

問:"仁義禮智四者皆一理。舉仁,則義禮智在其中;舉義與禮,則亦然。如中庸言:'舜其大智也歟。'其下乃雲,'好問,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謂之仁亦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謂之義亦可。然統言之,只是發明'智'字。故知理只是一理,聖人特於盛處發明之爾。"曰:"理固是一貫。謂之一理,則又不必疑其多。自一理散為萬事,則燦然有條而不可亂,逐事自有一理,逐物自有一名,各有攸當,但當觀當理與不當理耳。既當理後,又何必就上更生疑!"〔大雅〕

仁義禮智,才去尋討他時,便動了,便不是本來底。又曰:"心之所以會做許多,蓋具得許多道理。"又曰:"何以見得有此四者?因其惻隱,知其有仁;因其羞惡,知其有義。"又曰:"伊川谷種之說最好。"又曰:"冬飲湯,是宜飲湯;夏飲水,是宜飲水。冬飲水,夏飲湯,便不宜。人之所以羞惡者,是觸著這宜,如兩個物事樣。觸著宜便羞惡者,是獨只是一事。"〔節〕末數語疑有脫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