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二 學六

◎持守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士毅〕

聖賢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夔孫〕

古人言志帥、心君,須心有主張,始得。〔升卿〕

心若不存,一身便無所主宰。〔祖道〕

才出門,便千岐萬轍,若不是自家有個主宰,如何得是!〔道夫〕

心在,群妄自然退聽。〔文蔚〕

人只有個心,若不降伏得,做甚么人!一作:"如何做得事成!"〔僩〕

人只一心。識得此心,使無走作,雖不加防閒,此心常在。〔季札〕

人精神飛揚,心不在殼子裡面,便害事。〔節〕

未有心不定而能進學者。人心萬事之主,走東走西,如何了得!〔砥〕

"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問:"莫是功夫間斷,心便外馳否?"曰:"只此心才向外,便走了。"〔端蒙〕

人昏時,便是不明;才知那昏時,便是明也。〔廣〕

人心常炯炯在此,則四體不待羈束,而自入規矩。只為人心有散緩時,故立許多規矩來維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規矩內,則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規矩繩檢之,此內外交相養之道也。〔升卿〕

今人心聳然在此,尚無惰慢之氣,況心常能惺惺者乎!筆心常惺惺,自無客慮。〔升卿〕

古人瞽史誦詩之類,是規戒警誨之意,無時不然。便被他恁地炒,自是使人住不著。大抵學問須是警省。且如瑞岩和尚每日間常自問:"主人翁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今時學者卻不如此。〔文蔚〕

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須是喚醒,方知。恰如磕睡,彊自喚醒,喚之不已,終會醒。某看來,大要工夫只在喚醒上。然如此等處,須是體驗教自分明。〔士毅〕

人有此心,便知有此身。人昏昧不知有此心,便如人困睡不知有此身。人雖困睡,得人喚覺,則此身自在。心亦如此,方其昏蔽,得人警覺,則此心便在這裡。〔廣〕

"學者工夫只在喚醒上。"或問:"人放縱時,自去收斂,便是喚醒否?"曰:"放縱只為昏昧之故。能喚醒,則自不昏昧;不昏昧,則自不放縱矣。"〔廣〕

心只是一個心,非是以一個心治一個心。所謂存,所謂收,只是喚醒。〔廣〕

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喚醒。〔敬仲〕

須是猛省!〔淳〕

人不自知其病者,是未嘗去體察警省也。〔升卿〕

只是頻頻提起,久之自熟。〔文蔚〕

學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他本自光明廣大,自家只著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不要苦著力,著力則反不是。〔伯羽〕

試定精神看一看,許多暗昧魍魎各自冰散瓦解。太祖月詩曰:"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日未上時,黑漫漫地,才一絲線,路上便明。〔伯羽〕

人常須收斂個身心,使精神常在這裡。似擔百十斤擔相似,須硬著筋骨擔!〔賀孫〕

大抵是且收斂得身心在這裡,便已有八九分了。卻看道理有窒礙處,卻於這處理會。為學且要專一。理會這一件,便只且理會這一件。若行時,心便只在行上;坐時,心便只在坐上。〔賀孫〕

學者須常收斂,不可恁地放蕩。只看外面如此,便見裡面意思。如佛家說,只於□□都看得見。才高,須著實用工,少間許多才都為我使,都濟事。若不細心用工收斂,則其才愈高,而其為害愈大。又曰:"昔林艾軒在臨安,曾見一僧與說話。此僧出入常頂一笠,眼視不曾出笠影外。某所以常道,他下面有人,自家上面沒人。"〔賀孫〕

學者為學,未問真知與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個頓放處。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無許多胡思亂想,則久久自於物慾上輕,於義理上重。須是教義理心重於物慾,如秤令有低昂,即見得義理自端的,自有欲罷不能之意,其於物慾,自無暇及之矣。苟操舍存亡之間無所主宰,縱說得,亦何益!〔銖〕

今於日用間空閒時,收得此心在這裡截然,這便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便是渾然天理。事物之來,隨其是非,便自見得分曉: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逆天理。常常恁地收拾得這心在,便如執權衡以度物。〔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