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二 學六



心於未遇事時須是靜,及至臨事方用,重道此二字。便有氣力。如當靜時不靜,思慮散亂,及至臨事,已先倦了。伊川解"靜專"處雲"不專一則不能直遂。"閒時須是收斂定,做得事便有精神。〔〈螢,中"蟲改田"〉〕

心要精一。方靜時,須湛然在此,不得困頓,如鏡樣明,遇事時方好。心要收拾得緊。如顏子"請事斯語",便直下承當。及"犯而不校",卻別。〔從周〕

靜便定,熟便透。〔義剛〕

靜為主,動為客。靜如家舍,動如道路。不翕,則不能直遂。〔僩〕

靜時不思動,動時不思靜。〔文蔚〕

靜中動,起念時。動中靜,是物各付物。〔方〕

人身只有個動、靜。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動中有靜,如"發而皆中節"處,便是動中之靜。〔祖道〕

問:"動、靜兩字,人日間靜時煞少,動時常多。"曰:"若聖人動時亦未嘗不靜,至眾人動時卻是膠擾亂了。如今人慾為一事,未嘗能專此一事,處之從容不亂。其思慮之發,既欲為此,又欲為彼,此是動時卻無那靜也。"〔端蒙〕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止於仁敬者,靜也;要止於仁與敬者,便是動。只管是一動一靜,循環無端,所以謂"動極復靜,靜極復動"。如人噓吸:若噓而不吸,則須絕;吸而不噓,亦必壅滯著不得。噓者,所以為吸之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大凡這個都是一屈一信,一消一息,一往一來,一闔一辟。大底有大底闔辟訊息,小底有小底闔辟訊息,皆只是這道理。〔砥〕

古人唯如此,所以其應事敏,不失機。今人躁擾,卻失機。○今隨事匆匆,是以動應動,物交物也。○以靜應。兵家亦言。主靜,點著便有。〔方〕

因看"心,生道也",云:"不可以湖南之偏而廢此意。但當於安靜深固中涵養出來。此以靜應動,湖南以動應動。動靜相涵。"○應物。物與我心中之理本是一物,兩無少欠,但要我應之爾。方謂:"沖漠無朕"一章通此。物心共此理。定是靜,應者是動。○通書云:"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也。動直則公,公則溥。"其致公平,靜也。不可無應者。動處亦是仁,定者是義。亦是各正性命,所謂貞也。如木開花結實,實成脫離,則又是本來一性命,元無少欠。方云:"人自是一個天地。木實不能自知,而物則如此。人靈,能知之者矣。"〔方〕

吳公濟云:"逐日應接事物之中,須得一時辰寧靜,以養衛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餘。"其言雖出於異說,然試之亦略有驗,豈周夫子所謂主靜者邪!〔道夫〕

被異端說虛靜了後,直使今學者忙得更不敢睡!〔方〕

問:"心存時也有邪處。"曰:"如何?"泳曰:"有人心、道心。如佛氏所謂'作用是性',也常常心存。"曰:"人心是個無揀擇底心,道心是個有揀擇底心。佛氏也不可謂之邪,只是個無揀擇底心。到心存時,已無大段不是處了。"〔胡泳〕

要得坐忘,便是坐馳。〔道夫〕

靜坐久時,昏困不能思;起去,又鬧了,不暇思。〔德明〕

與好諧戲者處,即自覺言語多,為所引也。〔方〕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