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傳一章釋明明德

問"克明德"。曰:"德之明與不明,只在人之克與不克耳。克,只是真箇會明其明德。"〔節〕

問明德、明命。曰:"便是天之所命謂性者。人皆有此明德,但為物慾之所昏蔽,故暗塞爾。"〔〈螢,中"蟲改田"〉〕

自人受之,喚做"明德";自天言之,喚做"明命"。今人多鶻鶻突突,一似無這個明命。若常見其在前,則凜凜然不敢放肆,見許多道理都在眼前。又曰:"人之明德,即天之明命。雖則是形骸間隔,然人之所以能視聽言動,非天而何。"問"苟日新,日日新"。曰:"這個道理,未見得時,若無頭無面,如何下工夫。才剔撥得有些通透處,便須急急躡蹤趲鄉前去。"又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能使天下無一民不新其德,即此便是天命之新。"又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或問:"此若有不同,如何?"曰:"天豈曾有耳目以視聽!只是自我民之視聽,便是天之視聽。如帝命文王,豈天諄諄然命之!只是文王要恁地,便是理合恁地,便是帝命之也。"又曰:"若一件事,民人皆以為是,便是天以為是;若人民皆歸往之,便是天命之也。"又曰:"此處甚微,故其理難看。"〔賀孫〕

"顧諟天之明命",諟,是詳審顧諟,見得子細。〔僩〕

"顧諟天之明命",只是照管得那本明底物事在。〔燾〕

"顧諟天之明命",便是常見這物事,不教昏著。今看大學,亦要識此意。所謂"顧諟天之明命","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方子〕佐同。

先生問:"'顧諟天之明命',如何看?"答云:"天之明命,是天之所以命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也。然天之所以與我者,雖曰至善,苟不能常提撕省察,使大用全體昭晰無遺,則人慾益滋,天理益昏,而無以有諸己矣。"曰:"此便是至善。但今人無事時,又卻恁昏昏地;至有事時,則又隨事逐物而去,都無一個主宰。這須是常加省察,真如見一個物事在里,不要昏濁了他,則無事時自然凝定,有事時隨理而處,無有不當。"〔道夫〕

"顧諟天之明命",古注云:"常目在之。"說得極好。非謂有一物常在目前可見,也只是長存此心,知得有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靜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應接也,此理亦隨處發見。只要人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養久之,則是理愈明,雖欲忘之而不可得矣。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謂求放心,只常存此心便是。存養既久,自然信向。決知堯舜之可為,聖賢之可學,如菽粟之必飽,布帛之必暖,自然不為外物所勝。若是若存若亡,如何會信,如何能必行。又曰:"千書萬書,只是教人求放心。聖賢教人,其要處皆一。苟通得一處,則觸處皆通矣。"〔僩〕

問:"'顧諟天之明命',言'常目在之',如何?"曰:"顧諟,是看此也。目在,是如目存之,常知得有此理,不是親眼看。'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便是這模樣。只要常常提撕在這裡,莫使他昏昧了。子常見得孝,父常見得慈,與國人交,常見得信。"〔宇〕

問:"顧,謂'常目在之'。天命至微,恐不可目在之,想只是顧其發見處。"曰:"只是見得長長地在面前模樣。'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豈是有物可見!"〔義剛〕

問"常目在"之意。先生以手指曰:"如一件物在此,惟恐人偷去,兩眼常常覷在此相似。"〔友仁〕

問:"如何目在之?"曰:"常在視瞻之間,蓋言存之而不忘。"〔宇〕

因說"天之明命",曰:"這個物事,即是氣,便有許多道理在里。人物之生,都是先有這個物事,便是天當初分付底。既有這物事,方始具是形以生,便有皮包裹在里。若有這個,無這皮殼,亦無所包裹。如草木之生,亦是有個生意了,便會生出芽櫱;芽櫱出來,便有皮包裹著。而今儒者只是理會這個,要得順性命之理。佛、老也只是理會這個物事。老氏便要常把住這氣,不肯與他散,便會長生久視。長生久視也未見得,只是做得到,也便未會死。佛氏也只是見個物事,便放得下,所以死生禍福都不動。只是他去作弄了。"又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聖人於乾卦發此兩句,最好。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都是正個性命。保合得個和氣性命,便是當初合下分付底。保合,便是有個皮殼包裹在里。如人以刀破其腹,此個物事便散,卻便死。"〔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