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李德之問:"'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章,看來似皆是恕之功用。"曰:"如'治國'、'平天下'兩章是此意。'治國'章乃責人之恕,'平天下'章乃愛人之恕。'齊家'一章,但說人之偏處。"〔蓋卿〕

仁甫問"治國在齊其家"。曰:"這個道理,卻急迫不得。待到他日數足處,自然通透。這個物事,只是看得熟,自然有條理。上面說'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此下便說其所以教者如此,這三者便是教之目。後面卻是說須是躬行,方會化得人。此一段只此兩截如此。"〔賀孫〕

因講"禮讓為國",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自家禮讓有以感之,故民亦如此興起。自家好爭利,卻責民間禮讓,如何得他應!東坡策制'敦教化'中一段,說得也好,雖說得粗,道理卻是如此。"敦教化"雲"欲民之知信,莫若務實其言;欲民之知義,莫若務去其貪"云云。看道理不要玄妙,只就粗處說得出便是。如今官司不會制民之產,民自去買田,又取他牙稅錢。古者群飲者殺。今置官誘民飲酒,惟恐其不來,如何得民興於善!"〔淳〕

問:"齊家、治國之道,斷然'是父子兄弟足法,而後人法之'。然堯舜不能化其子,而周公則上見疑於君,下不能和其兄弟,是如何?"曰:"聖人是論其常,堯舜是處其變。看他'烝烝乂,不格奸',至於'瞽瞍底豫',便是他有以處那變處。且如他當時被那兒子恁地,他處得好,不將天下與兒子,卻傳與賢,便是他處得那兒子好。若堯當時把天下與丹朱,舜把天下與商均,則天下如何解安!他那兒子如何解寧貼!如周公被管蔡恁地,他若不去致辟於商,則周如何不擾亂!他後來盡死做這一著時,也是不得已著恁地。但是而今且去理會常倫。而今如何便解有個父如瞽瞍,有個兄弟如管蔡。未論到那變處。"〔賀孫〕

◎傳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或問:"大學既格物、致知了,又卻逐件各有許多工夫在。"曰:"物格、知至後,其理雖明,到得後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逐件事又自有許多節次,須逐件又徐徐做將去。如人行路,行到一處了,又行一處。先來固是知其所往了,到各處又自各有許多行步。若到一處而止不進,則不可;未到一處而欲逾越頓進一處,亦不可。"〔璘〕

味道問"平天下在治其國"。曰:"此節見得上行而下效,又見得上下雖殊而心則一。"〔道夫〕

問"平天下在治其國"章。曰:"此三句見上行下效,理之必然,又以見人心之所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所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使皆得以自盡其興起之善心。若不絜矩,則雖躬行於上,使彼有是興起之善心,而不可得遂,亦徒然也。"又曰:"因何恁地上行下效?蓋人心之同然。所以絜矩之道:我要恁地,也使彼有是心者亦得恁地。全章大意,只反覆說絜矩。如專利於上,急征橫斂,民不得以自養,我這裡雖能興起其善心,濟甚事!若此類,皆是不能絜矩。"〔賀孫〕

才卿問:"'上老老而民興孝',恐便是連那老眾人之老說?"曰:"不然。此老老、長長、恤孤方是就自家身上切近處說,所謂家齊也。民興孝、興弟、不倍此方是就民之感發興起處,說治國而國治之事也。緣為上行下效,捷於影響,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者如此。'是以君子必有絜矩之道也',此一句方是引起絜矩事。下面方解說絜矩,而結之云:'此之謂絜矩之道。'蓋人心感發之同如此,所以君子須用推絜矩之心以平天下,此幾多分曉!若如才卿說,則此便是絜矩,何用下面更絮說許多。才卿不合誤曉老老、長長為絜矩,所以差也。所謂'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皆是絜矩已後事,如何將做老老說得!"〔僩〕

老老興孝,長長興弟,恤孤不倍,這三句是說上行下效底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這卻是說到政事上。"是以"二字,是結上文,猶言君子為是之故,所以有絜矩之道。既恁地了,卻須處置教他得所,使之各有以遂其興起之心始得。

所謂絜矩者,矩者,心也,我心之所欲,即他人之所欲也。我欲孝弟而慈,必欲他人皆如我之孝弟而慈。"不使一夫之不獲"者,無一夫不得此理也。只我能如此,而他人不能如此,則是不平矣。〔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