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所謂絜矩者,如以諸侯言之,上有天子,下有大夫。天子擾我,使我不得行其孝弟,我亦當察此,不可有以擾其大夫,使大夫不得行其孝弟。且如自家有一丈地,左家有一丈地,右家有一丈地。左家侵著我五尺地,是不矩,我必去訟他取我五尺。我若侵著右家五尺地,亦是不矩,合當還右家。只是我也方,上也方,下也方,左也方,右也方,前也方,後也方,不相侵越。如'伐冰之家,不畜牛羊'。"亞夫云:"務使上下四方一齊方,不侵過他人地步。"曰:"然。"〔節〕

或問絜矩。曰:"譬之,如左邊有一人侵我地界,是他不是了;我又不可去學他,侵了右邊人底界。前人行擁住我,我行不得;我又不可學他擁了後人;後人趕逐我不了,又不可學他去趕前人。上下亦然。"椿云:"此一人卻是中立也。"曰:"是。"〔椿〕

絜矩,如自家好安樂,便思他人亦欲安樂,當使無'老稚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之患。'制其田裡,教之樹畜',皆自此以推之。〔閎祖〕

問:"論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在矩,則可以如此。在人則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之分,何以使之均平?"曰:"非是言上下之分欲使之均平。蓋事親事長,當使之均平,上下皆得行。上之人得事其親,下之人也得以事其親;上之人得長其長,下之人也得以事其長。"〔節〕

問:"'絜矩'六節,如'所惡於上,無以使下',及左右前後,常指三處,上是一人,下是一人,我居其中。故解云:'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則我亦不以無禮使其下。'其下五節意皆類此。"先生曰:"見曾子之傳發明'恕'子,上下四旁,無不該也。"〔過〕

恕,亦是絜矩之意。〔振〕

陶安國問:"絜矩之道,是廣其仁之用否?"曰:"此乃求仁工夫,此處正要著力。若仁者,則是舉而措之,不待絜矩,而自無不平者矣。"銖曰:"仁者,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待推矣。若絜矩,正恕者之事也。"先生頷之。〔銖〕

德元問:"'我不欲人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與絜矩同否?"曰:"然。但子貢所問,是對彼我說,只是兩人;絜矩則是三人爾。後世不復知絜矩之義,惟務竭民財以自豐利,自一孔以上,官皆取之,故上愈富而下愈貧。夫以四海而奉一人,不為不厚矣。使在上者常有厚民之心而推與共之,猶慮有不獲者,況皆不恤,而惟自豐殖,則民安得不困極乎!易'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所以然者,蓋邦本厚則邦寧而君安,乃所以益也。否則反是。"〔僩〕

李丈問:"盡得絜矩,是仁之道,恕之道?"曰:"未可說到那裡。且理會絜矩是如何。"問:"此是'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意否?"曰:"此是兩人,須把三人看,便見。人莫不有在我之上者,莫不有在我之下者。如親在我之上,子孫在我之下。我欲子孫孝於我,而我卻不能孝於親;我欲親慈於我,而我卻不能慈於子孫,便是一畔長,一畔短,不是絜矩。"〔宇〕

絜矩,非是外面別有個道理,只是前面正心、修身,推而措之,又不是他機巧、變詐、權謀之說。〔賀孫〕

絜矩之說,不在前數章,卻在治國、平天下之後。到這裡,也是節次成了,方用得。〔道夫〕

"君子先慎乎德"一條,德便是'明德'之'德'。自家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了,則天下之人安得不歸於我!如湯武之東征西怨,則自然有人有土。〔賀孫〕

或問"爭鬥其民而施以劫奪之教"。曰:"民本不是要如此。惟上之人以德為外,而急於貨財,暴征橫斂,民便效尤,相攘相奪,則是上教得他如此。"〔賀孫〕

或問"爭民施奪"。曰:"是爭取於民,而施之以劫奪之教也。'媢疾以惡之',是徇其好惡之私。"〔節〕

斷斷者是絜矩,媢疾者是不能。"唯仁人放流之",是大能絜矩底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是稍能絜矩;"好人之所惡"者,是大不能絜矩。〔節〕

"舉而不能先",先是早底意思,不能速用之意。〔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