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問:"所補'致知'章何不效其文體?"曰:"亦曾效而為之,竟不能成。劉原父卻會效古人為文,其集中有數篇論,全似禮記。"〔必大〕

◎傳六章釋誠意

"誠其意",只是實其意。只作一個虛字看,如"正"字之類。〔端蒙〕

說許多病痛,都在"誠意"章,一齊要除了。下面有些小為病痛,亦輕可。若不除去,恐因此滋蔓,則病痛自若。〔泳〕

問:"誠意是如何?"曰:"心只是有一帶路,更不著得兩個物事。如今人要做好事,都自無力。其所以無力是如何?只為他有個為惡底意思在裡面牽繫。要去做好事底心是實,要做不好事底心是虛。被那虛底在裡面夾雜,便將實底一齊打壞了。"〔賀孫〕

詣學升堂云云,教授請講說大義。曰:"大綱要緊只是前面三兩章。君子小人之分,卻在'誠其意'處。誠於為善,便是君子,不誠底便是小人,更無別說。"〔琮〕

器遠問:"物格、知至了,如何到誠意又說'毋自欺也'?毋者,禁止之辭?"曰:"物既格,知既至,到這裡方可著手下工夫。不是物格、知至了,下面許多一齊掃了。若如此,卻不消說下面許多。看下面許多,節節有工夫。"〔賀孫〕自欺。

亞夫問:"'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此章當說所以誠意工夫當如何。"曰:"此繼於物格、知至之後,故特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若知之已至,則意無不實。惟是知之有毫末未盡,必至於自欺。且如做一事當如此,決定只著如此做,而不可以如彼。若知之未至,則當做處便夾帶這不當做底意在。當如此做,又被那要如彼底心牽惹,這便是不實,便都做不成。"〔賀孫〕

問:"知不至與自欺者如何分?"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只為是知不至耳。"問:"當其知不至時,亦自不知其至於此。然其勢必至於自欺。"曰:"勢必至此。"頃之,復曰:"不識不知者卻與此又別。論他個,又卻只是見錯,故以不善為善,而不自知耳。其與知不至而自欺者,固是'五十步笑百步',然卻又別。"問:"要之二者,其病源只是欠了格物工夫。"曰:"然。"〔道夫〕

問劉棟:"看大學自欺之說如何?"曰:"不知義理,卻道我知義理,是自欺。"先生曰:"自欺是個半知半不知底人。知道善我所當為,卻又不十分去為善;知道惡不可作,卻又是自家所愛,舍他不得,這便是自欺。不知不識,只喚欺,不知不識卻不喚做'自欺'。"〔道夫〕

或問"誠其意者毋自欺"。曰:"譬如一塊物,外面是銀,裡面是鐵,便是自欺。須是表里如一,便是不自欺。然所以不自欺,須是見得分曉。譬如今人見烏喙之不可食,知水火之不可蹈,則自不食不蹈。如寒之欲衣,飢之欲食,則自是不能已。今人果見得分曉,如烏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見善如飢之欲食,寒之欲衣,則此意自實矣。"〔祖道〕

自欺,非是心有所慊。外面雖為善事,其中卻實不然,乃自欺也。譬如一塊銅,外面以金裹之,便不是真金。〔人傑〕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注云:"心之所發,陽善陰惡,則其好善惡惡,皆為自欺,而意不誠矣。"而今說自欺,未說到與人說時,方謂之自欺。只是自家知得善好,要為善,然心中卻覺得微有些沒緊要底意思,便是自欺,便是虛偽不實矣。正如金,已是真金了,只是鍛鍊得微不熟,微有些渣滓去不盡,顏色或白、或青、或黃,便不是十分精金矣。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便是知之至;"知之未嘗復行",便是意之實。又曰:"如顏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只是微有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更不萌作。只是那微有差失,便是知不至處。"〔僩〕

所謂自欺者,非為此人本不欲為善去惡。但此意隨發,常有一念在內阻隔住,不放教表里如一,便是自欺。但當致知。分別善惡了,然後致其慎獨之功,而力割去物慾之雜,而後意可得其誠也。〔壯祖〕

只今有一毫不快於心,便是自欺也。〔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