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看如今未識道理人,說出道理,便恁地包藏隱伏,他元不曾見來。這亦是自欺,亦是不實。想他當時發出來,心下必不安穩。〔賀孫〕

國秀問:"大學誠意,看來有三樣:一則內全無好善惡惡之實,而專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誠之尤也;一則雖知好善惡惡之為是,而隱微之際,又苟且以自瞞底;一則知有未至,隨意應事,而自不覺陷於自欺底。"曰:"這個不用恁地分,只是一路,都是自欺,但有深淺之不同耳。"〔燾〕

次早云:"夜來國秀說自欺有三樣底,後來思之,是有這三樣意思。然卻不是三路,只是一路,有淺深之不同。"又因論以"假託"換"掩覆"字云:"'假託'字又似重了,'掩覆'字又似輕,不能得通上下底字。又因論誠與不誠,不特見之於外,只裡面一念之發,便有誠偽之分。譬如一粒粟,外面些皮子好,裡面那些子不好。如某所謂:'其好善也,陰有不好者以拒於內;其惡惡也,陰有不惡者以挽其中。'蓋好惡未形時,已有那些子不好、不惡底藏在裡面了。"〔燾〕

人固有終身為善而自欺者。不特外面有,心中欲為善,而常有個不肯底意思,便是自欺也。須是要打疊得盡。蓋意誠而後心可正。過得這一關後,方可進。〔拱壽〕

問"自慊"。曰:"人之為善,須是十分真實為善,方是自慊。若有六七分為善,又有兩三分為惡底意思在裡面相牽,便不是自慊。須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方是。"〔卓〕自慊。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慊者,無不足也。如有心為善,更別有一分心在主張他事,即是橫渠所謂"有外之心,不可以合天心"也。〔祖道〕

"'自慊'之'慊',大意與孟子'行有不慊'相類。子細思之,亦微有不同:孟子慊訓滿足意多,大學訓快意多。橫渠云:'有外之心,蜀錄作"自慊"。不足以合天心。'初看亦只一般。然橫渠亦是訓足底意思多,大學訓快意多。"問:"大學說'自慊',且說合做處便做,無牽滯於己私,且只是快底意,少間方始心下充滿。孟子謂'行有不慊',只說行有不滿足,則便餒耳。"曰:"固是。夜來說此極子細。若不理會得誠意意思親切,也說不到此。今看來,誠意'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只是苦切定要如此,不如此自不得。"〔賀孫〕

字有同一義而二用者。"慊"字訓足也,"吾何慊乎哉",謂心中不以彼之富貴而懷不足也;"行有不慊於心",謂義須充足於中,不然則餒也。如"忍"之一字,自容忍而為善者言之,則為忍去忿欲之氣;自殘忍而為惡者言之,則為忍了惻隱之心。"慊"字一從"口",如胡孫兩"嗛",皆本虛字,看懷藏何物於內耳。如"銜"字或為銜恨,或為銜恩,亦同此義。〔〈螢,中"蟲改田"〉〕

"誠意"章皆在兩個"自"字上用功。〔人傑〕自欺、自慊。

問:"'毋自欺'是誠意,'自慊'是意誠否?'小人閒居'以下,是形容自欺之情狀,'心廣體胖'是形容自慊之意否?"曰:"然。"後段各發明前說。但此處是個牢關。今能致知,知至而意誠矣。驗以日用間誠意,十分為善矣。有一分不好底意思潛發以間於其間,此意一發,便由斜徑以長,這個卻是實,前面善意卻是虛矣。如見孺子入井,救之是好意,其間有些要譽底意思以雜之;如薦好人是善意,有些要人德之之意,隨後生來;治惡人是好意,有些狼疾之意隨後來,前面好意都成虛了。如垢卦上五爻皆陽,下面只一陰生,五陽便立不住了。荀子亦言:'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見解蔽篇。彼言'偷'者,便是說那不好底意。若曰'使之則謀'者,則在人使之如何耳。謀善謀惡,都由人,只是那偷底可惡,故須致知,要得早辨而豫戒之耳。"〔大雅〕

或問"自慊"、"自欺"之辨。曰:"譬如作蒸餅,一以極白好面自里包出,內外更無少異,所謂'自慊'也;一以不好面做心,卻以白面作皮,務要欺人。然外之白面雖好而易窮,內之不好者終不可揜,則乃所謂'自欺'也。"〔壯祖〕

問:"'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近改注云:'自欺者,心之所發若在於善,而實則未能,不善也。''若'字之義如何?"曰:"'若'字只是外面做得來一似都善,其實中心有些不愛,此便是自欺。前日得孫敬甫書,他說'自慊'字,似差了。其意以為,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如此瞭然後自慊。看經文,語意不是如此。'此之謂自慊',謂'如好好色,惡惡臭',只此便是自慊。是合下好惡時便是要自慊了,非是做得善了,方能自慊也。自慊正與自欺相對,不差毫髮。所謂'誠其意',便是要'毋自欺',非至誠其意了,方能不自欺也。所謂不自欺而慊者,只是要自快足我之志願,不是要為他人也。誠與不誠,自慊與自欺,只爭這些子毫髮之間耳。"又曰:"自慊則一,自欺則二。自慊者,外面如此,中心也是如此,表里一般。自欺者,外面如此做,中心其實有些子不願,外面且要人道好。只此便是二心,誠偽之所由分也。"〔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