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六 大學三



看"誠意"章有三節:兩"必慎其獨",一"必誠其意"。"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言"小人閒居為不善",其不善形於外者不可揜如此。"德潤身,心廣體胖",言君子慎獨之至,其善之形於外者證驗如此。〔銖〕

問"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曰:"此承上文'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底意。不可道是人不知,人曉然共見如此。"〔淳〕十目所視以下。

魏元壽問"十目所視"止"心廣體胖"處。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是怕人見。蓋人雖不知,而我已自知,自是甚可皇恐了,其與十目十手所視所指,何以異哉?'富潤屋'以下,卻是說意誠之驗如此。"〔時舉〕

"心廣體胖",心本是闊大底物事,只是因愧怍了,便卑狹,便被他隔礙了。只見得一邊,所以體不能常舒泰。〔僩〕

伊川問尹氏:"讀大學如何?"對曰:"只看得'心廣體胖'一句甚好。"又問如何,尹氏但長吟"心廣體胖"一句。尹氏必不會哧人,須是它自見得。今人讀書,都不識這樣意思。

問:"尹和靖云:'"心廣體胖"只是樂。'伊川云:'這裡著"樂"字不得。'如何?"曰:"是不勝其樂。"〔德明〕

問"心廣體胖"。曰:"無愧怍,是無物慾之蔽,所以能廣大。"指前面燈云:"且如此燈,後面被一片物遮了,便不見一半了;更從此一邊用物遮了,便全不見此屋了,如何得廣大!"〔夔孫〕

問:"'誠意'章結注云:'此大學一篇之樞要。'"曰:"此自知至處便到誠意,兩頭截定個界分在這裡,此便是個君子小人分路頭處。從這裡去,便是君子;從那裡去,便是小人。這處立得腳,方是在天理上行。後面節目未是處,卻鏇鏇理會。"〔宇〕

居甫問:"'誠意'章結句云:'此大學之樞要。'樞要說誠意,是說致知?"曰:"上面關著致知、格物,下面關著四五項上。須是致知。能致其知,知之既至,方可以誠得意。到得意誠,便是過得個大關,方始照管得個身心。若意不誠,便自欺,便是小人;過得這個關,便是君子。"又云:"意誠,便全然在天理上行。意未誠以前,尚汨在人慾里。"〔賀孫〕

因說"誠意"章,曰:"若如舊說,是使初學者無所用其力也。中庸所謂明辨,"誠意"章而今方始辨得分明。"〔夔孫〕

讀"誠意"一章,炎謂:"過此一關,終是省事。"曰:"前面事更多:自齊家以下至治國,則其事已多;自治國至平天下,則其事愈多,只是源頭要從這裡做去。"又曰:"看下章,須通上章看,可見。"〔炎〕

◎傳七章釋正心修身

或問:"'正心'章說忿懥等語,恐通不得'誠意'章?"曰:"這道理是一落索。才說這一章,便通上章與下章。如說正心、誠意,便須通格物、致知說。"

大學於"格物"、"誠意"章,都是煉成了,到得正心、修身處,都易了。〔夔孫〕

問:"先生近改'正心'一章,方包括得盡。舊來說作意或未誠,則有是四者之累,卻只說從誠意去。"曰:"這事連而卻斷,斷而復連。意有善惡之殊,意或不誠,則可以為惡。心有得失之異,心有不正,則為物所動,卻未必為惡。然未有不能格物、致知而能誠意者,亦未有不能誠意而能正心者。"〔人傑〕

或問"正心"、"誠意"章。先生令他說。曰:"意誠則心正。"曰:"不然。這幾句連了又斷,斷了又連,雖若不相粘綴,中間又自相貫。譬如一竿竹,雖只是一竿,然其間又自有許多節。意未誠,則全體是私意,更理會甚正心!然意雖誠了,又不可不正其心。意之誠不誠,直是有公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意若不誠,則雖外面為善,其意實不然,如何更問他心之正不正!意既誠了,而其心或有所偏倚,則不得其正,故方可做那正心底工夫。"〔廣〕

亞夫問致知、誠意。曰:"心是大底,意是小的。心要恁地做,卻被意從後面牽將去。且如心愛做個好事,又被一個意道不須恁地做也得。且如心要孝,又有不孝底意思牽了。所謂誠意者,譬如飢時便吃飯,飽時便休,自是實要如此。到飽後,又被人請去,也且胡亂與他吃些子,便是不誠。須是誠,則自然表里如一,非是為人而做,求以自快乎己耳。如飢之必食,渴之必飲,無一毫不實之意。這個知至、意誠,是萬善之根。有大底地盤,方立得腳住。若無這個,都靠不得。心無好樂,又有個不無好樂底在後;心無忿懥,又有個不無忿懥底在後。知至後,自然無。"〔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