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課文欣賞教材分析教案探討簡介

懷 念 母 親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並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字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字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頻來入夢”,頻,屢次,連續幾次。意思是祖國母親經常到夢中來。作者遠離故土,身居異國他鄉,猶如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心中無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離開,離別的滋味尤為強烈,心中不斷湧現祖國的身影,不斷回想起故國的生活、故國的親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對祖國母親的情感隨著離別時間的長久在不斷加深。句子中一個“也”字很巧妙地將祖國與母親聯繫起來,可見在作者心目中兩者的確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淒涼”,寂寞冷落,悽慘。作者身在異國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與母親的距離遠了,與祖國的距離遠了,與親人的接觸少了,心中有憂愁、有思念;但是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能時常懷念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他們是那樣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在作者孤寂時陪伴著他。作者通過比較的方式,將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得非常充分。

③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悵望灰天”,惆悵地望著天空。由於作者長期在外求學,留在母親身邊的時候不多,必然對母親的音容笑貌記憶不深,對母親的懷念更多的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因此儘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親的樣子和容顏,但無奈模糊不清,只能盡力地懷念,不斷地回想。

(2)對詞語的理解。

真摯:(感情)真誠懇切。文中指作者對自己的母親和祖國都懷著同樣的敬意和真誠的愛意。在作者心目中,兩位母親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棄養:婉辭,指父母死亡。

寢不安席:無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為母親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無比悔恨,腦海中一直浮現著母親的樣子,在不斷自責和愧疚中無法正常入眠。

終天之恨:終身的遺恨。文中指作者因為失去了母親,而感到終身遺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黃昏時候,夜幕逐漸降臨,天地間一片朦朧、昏暗。

沮喪:灰心失望。文中指房東太太一直期待著兒子歸來,兒子卻遲遲未歸,心裡有種失落感。從中可見母親對孩子的牽掛,體現了母親的愛。

思潮起伏:接二連三的思想活動。文中指作者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心裡感到落寞無依,腦海中一直盤鏇著祖國的影子,回憶著在故國的親人和朋友,各種念頭此起彼伏,不斷湧現在腦海中。

心潮騰湧:心情跳躍、涌動。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心情非常激動,恨不得立刻回到她們身邊去,不想在國外停留。

二、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學寫“真摯、避免、朦朧、淒涼、引用、強烈、思潮起伏、可見一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學生蒐集季羨林先生寫的謳歌母親為主題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礎。

2.導入新課時,可聯繫以前學過的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或者課前了解到的有關材料,師生交流對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從交流各自對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粗淺把握。

3.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課後練習第一題的編排正是體現了這樣的訓練要求,教學中可以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畫找相關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

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回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麼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麼?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麼夢?為什麼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要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課文最後以“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作結,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母親的身份不同,對母親的懷念卻是永遠不變的,從而呼應文章開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真摯的情感。

4.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除了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通過對比讀、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還可以適當補充、拓展有關的資料。如,描寫親生母親這部分,由於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這將影響學生對作者內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關資料,就可以充實學生認識,加深對情感的體會。

5.字詞教學要注意學生自學與老師引導相結合,適時給予指導,“摯”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點;“頻”的左下部分不要寫成“少”;“斑”與“班”字形比較相似,要注意區別。

四、教學案例

抱終天之恨 悟愛母之情

師:自由朗讀文章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請畫出來讀一讀,也可以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這個句子讓我感受到母親的去世,讓作者感到無比的傷心,一連痛哭了好幾天,而且吃不下飯,可見作者對母親有多么愛。

師:不僅吃不下飯,還“寢不安席”,你知道“寢不安席”是什麼意思嗎?

生:就是睡不著覺,在床上翻來覆去。

師:是啊,最親最愛的母親的離去,讓作者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誰能聯繫上下文說說為什麼作者會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為作者六歲就離開了母親,而且平時也很少回家,沒有很好地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所以感到很內疚。

生:我覺得還有一點,母親臨終之前都沒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兒子一眼,心裡一定也很痛苦。

師:母親是帶著遺憾、帶著不捨,離開這個世界,也離開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絞。請你讀讀這句話。

師:在這悲痛的日子裡,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里會回想起什麼?

生:會想起自己曾經依偎在母親身邊的情景。

生:會想起母親為了這個貧困的家日夜操勞的情景。

……

(出示資料: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母親到地里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里,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著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師:這是存留在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了,因此當母親突然去世,作者內心深處又怎能接受?讓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母親真摯的愛慕,因為作者覺得自己失去了母愛,成了一個靈魂不全的孩子。

師:的確,這是一個很值得認真品味的句子,請大家認真讀讀這句話,你能讀懂些什麼?

生:我覺得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對母親的眷戀,對母愛的渴望。因為作者覺得只有擁有母愛,自己的靈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親,作者感到內心無比空虛、寂寞,似乎整個世界都變得一片黑暗,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了任何快樂。

師: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終生遺憾。

(出示資料: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

讀了這則資料,你又明白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為無法迎養母親而更加感到遺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願望沒能實現”這句話,我想這個願望就是作者贍養母親的願望。

師:是呀,當作者即將大學畢業,即將有能力贍養母親的時候,母親卻離開了自己,這怎么不讓作者難過、悔恨?帶著這種感受一起讀這段話。

五、拓展閱讀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裡。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么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呵!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來,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熱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