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琴科簡介

科利亞的木匣

一、教學簡說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後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廈──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埋木匣部分講了科利亞和媽媽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東西,為什麼埋木區和怎樣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講4年後,媽媽順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開始科利亞按原來的步數沒有挖出木匣,經過認真思考後改變了步數,挖出了本匣。最後一段講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啟發,懂得“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的道理。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後三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並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課文在描寫科利亞思考過程時,層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邏輯性,令人信服。首先他從媽媽的大木匣沒有丟、還在原地得出三個結論:他的小木匣也不會丟,而且必在原地,媽媽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會改變。為什麼沒有挖出來,他認為這裡面一定有原因。經過認真思考,他明白了:時間過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時從家門口向前走10步,現在只需走5步。他按這樣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從這樣一件具體的事情中,科利亞懂得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道理。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二是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二者均為教學的重點,後者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台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三、教學建議

1.布置學生蒐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教師可準備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2.生字“匣多多,讀xia,不讀jia;“避”,讀bi,不讀pi;仍,讀二聲,不讀一聲。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3.指導學生閱讀,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即按“埋木區”“挖木匣”“受到啟發” 的順序,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讓學生根據三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其中,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採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課文。比如,可以把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後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寫媽媽埋木區的意圖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時,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讀到這裡,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麼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這個問題既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還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可用下面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最後一段寫的是科利亞受到的啟示。由挖木匣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句話是以問句的形式出現,表達了肯定的意思。教學中可結合文後泡泡的要求“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呢?”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4.本課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語,可指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鋸、斧頭,讓學生聯繫生活用品識記詞語。“難過、懂得、搶走”要結合課文中有關描寫心情和動作句子來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裡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裡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裡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

5.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後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裡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要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老師也可以用范讀加以指導。

6.課後第二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本區的?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麼道理?我們來交流交流。”第一問可結合課堂學習來進行,第二問可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還可以聯繫已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感想。通過聯繫已有知識,聯繫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對周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採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自己也要順應變化,採取靈活的方式對待變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思考、發言的機會,然後課堂交流。

第三題是抄寫課文段落二可以讓學生先讀一讀,再背下來。然後,邊抄寫邊體會這段話的內容。

課後要求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目的是讓學生進行複述練習。

7.可以結合課文最後一段的學習,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在交流的基礎上,以“由《柯利亞的木匣》想到的……” 為題目寫下來。然後放入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這種認識和體會可多可少,內容不限。教師不作硬性要求。四、參考資料

左琴科:(1895—1958)蘇聯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學學習,後志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紅軍,退伍後當過鞋匠、演員、電話員,參加過拉皮翁兄弟文學團體。寫有《藍肚皮先生納扎爾·伊里奇的故事》《克倫斯基》《澡堂》《藍書》等諷刺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四十年代因寫作中篇小說《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記》受到聯共(布)中央的批判。後從事翻譯工作。

衛國戰爭:課文提到的“戰爭”指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史達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努力,於1944年收復全部被占領土,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差不多4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