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敗的創業人生 記從鄉村走出來的何幫喜

16年前,身背一把鋸子,無為小伙子何幫喜走進陌生的京城,追尋夢想的城市生活。16年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保齡製造商,何幫喜用曾經緊握鋸子的雙手,帶領他的希瑪集團,書寫了中國保齡設備企業的飛天神話。

艱難歲月:激情點燃創業夢想

“初到北京,困難簡直不可想像。”多年之後,坐在希瑪集團寬大的辦公室里,何幫喜用夾雜無為方言的北京話,向記者訴說打工時的艱辛,語調輕鬆舒緩。那一刻,秋天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溫暖而明亮。

由於家境貧困,1982年,國中還沒畢業的何幫喜,回到無為縣十里墩鄉的家中務農。他學會了木工手藝,農閒時做些木工活。1988年2月16日,當許多人還沉浸在春節的喧鬧中時,不甘心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何幫喜,懷揣東拼西湊借來的120元錢,到北京打工。

從北京火車站出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寬闊平坦的大街、鱗次櫛比的高樓、川流不息的車流……摸摸口袋裡還剩下的40元錢,何幫喜心裡明白,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京城裡“活著”。

“終於,在身上只剩下4毛錢的時候,我找到闖蕩北京的第一份工作。”那是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對老夫妻,需要裝修廚房。何幫喜從早上忙到晚上,裝修完以後,他又順手清理了廚房裡的垃圾,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家主人非常感動,給了何幫喜40元錢。這是他離開家鄉後得到的第一筆收入。每當何幫喜回憶起這段往事,還十分感謝那對老人,是他們讓他看到留在北京的希望。

隨後兩年里,何幫喜走遍京城大街小巷,到處做木工活。這並沒有泯滅他心中的創業夢想。儘管當時他還沒有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但他在積蓄才智,尋找機會,像一個茫茫林海中的獵手。

北京亞運會給了何幫喜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1990年,由別人出資、他出技術共同組建星偉體育用品公司。

當時,國內比賽用的檯球設備大多從國外進口,一套要花6萬多元。勤奮聰穎的何幫喜刻苦鑽研檯球生產工藝,先後獲得4項檯球設備國家專利。擔任亞運場館建設的負責人得知國內有人能生產檯球桌時,將信將疑。是何幫喜做的檯球桌質量和價格打動了他,立即決定不再進口檯球設備。

因為卓越的貢獻,1993年,何幫喜擔任星偉公司的副總經理。作為外來務工傑出人才,北京市政府獎勵了他4個城市戶口和一套住房。星偉公司的工作經歷,為何幫喜後來創建希瑪集團積累了豐厚經驗。

壯志凌云:中國製造世界品牌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90年的一天,何幫喜在北京麗都飯店做活,這是北京第一家擁有全自動保齡設備的場所。閒聊中,他無意中聽說一套保齡設備需要75萬元,而且還全部依賴進口。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能造保齡設備呢?隱約之中,何幫喜感到一個新希望在向他招手。

第一次產生要造中國的保齡設備的念頭後,何幫喜久久難以釋懷。製造保齡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高的技術支持。這對一個沒有多少積蓄的打工仔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

1995年,何幫喜在一份報紙上看到,我國每年都要花費60億元從國外購買保齡設備。他長久蟄伏的保齡夢再次被激活。經大量的市場調研後,他毅然決定離開星偉公司,接手北京市大興區一家倒閉的鄉鎮企業。

此時,美國一家保齡廠商來中國考察後輕蔑斷言:“5年之內,中國人造不出保齡球設備。”這句話深深烙在何幫喜腦海里。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保齡設備的廠家,生產保齡設備應是商機無限,但他必須尋找一個支點,才能實現自己的保齡夢。

為籌集資金,何幫喜迅速恢復這家席夢思床墊廠生產。兩年時間27萬件床墊一銷而空,盈利近千萬元。1996年6月,何幫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關閉床墊廠。“自己認準的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這就是何幫喜的秉性。

那時,韓國一家保齡球企業想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雙方就技術合作、資金分配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韓方提出要使用他們的品牌,但何幫喜堅持產品必須是用自己的“希瑪”商標。“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一旦對方撤出,整個企業剩下的就只是一塊土地、一堆機器、幾座廠房。”最終,何幫喜拒絕韓國人合作要求,獨自投資4000萬元,在北京市大興區工業園建造占地5萬平方米的保齡全套設備研究、開發、生產基地———北京希瑪保齡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如今,希瑪集團保齡設備占據了75%的國內市場和30%的國際市場,實現何幫喜“中國製造世界品牌”的夙願。

創造一流:科技興業敢為人先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個造中國保齡設備的人是無畏的。鄉村木匠出身的何幫喜,在沒有任何國外技術支持的情況下,開始荊棘叢生的創業之旅。

製造保齡設備對技術要求很高,國外保齡企業絕對不會提供技術支持。一向不甘心向命運低頭的何幫喜,又一次向世界同行發起挑戰。1996年春節後,何幫喜招募20多名下崗和退休的工程師,關起門來鑽研保齡技術。他花了50萬元從英國買來兩套保齡設備,拆了裝,裝了拆。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山重水複。9個月後,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毅力,何幫喜造出中國第一台保齡球的排瓶系統。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中,流露出孩子般的興奮和激動。

然而,一個料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他們研製的保齡球排瓶系統,實際調試後一點反應也沒有。絕望的情緒迅速籠罩了大家。“一定不能半途而廢。”為給員工打氣,何幫喜拿出1500元召開“慶功會”。晚餐上,員工們個個垂頭喪氣,惟有何幫喜滿面春風。在他的感染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獻計獻策,技術難關被徹底攻克。“只能進,不能退”的做事風格,再次讓何幫喜嘗到勝利的喜悅。

由於技術不成熟,希瑪公司生產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產品有許多缺陷。1998年,公司毅然決定召回110套保齡設備。參與最初研製保齡設備的希瑪集團副總經理劉永秀介紹說:“當時世界上僅有的5家保齡設備企業,採用的都是機械回球技術,自動化程度低,而且故障率高。於是在何總帶領下,我們開始電子回球系統的研製開發。”這又是一次前無古人的挑戰。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底,保齡電子回球系統研製成功。這種系統獨創的電子自動解鎖功能,回球率達100%,回球速度達到10秒,比傳統回球系統有更大的安全性。這種新產品一經投放市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銷售額直線上升,給公司帶來豐盈的經濟效益。

“起步與世界同步”。自此之後,何幫喜緊緊把握國際保齡行業技術的最新進展,恪守“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要求,注重企業技術創新。幾年來,希瑪集團獲得國家專利20多項,擁有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得英國皇家質量體系和世界上最具權威的保齡設備認證機構美國保齡球協會的認證。2002年,希瑪品牌成為中國十大最具潛力商標。

一流的技術,讓希瑪集團銷售額迅速提升,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一躍成為享譽世界的大集團。2001年,4000多萬元;2002年,6000多萬元;2003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這一串數字背後,凝聚的是何幫喜追求卓越的進取意識和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

市場弄潮:銳意創新永無止境

如果說最初的創業是靠著一往無前的堅韌,那么,將企業做強則要靠敏銳的市場眼光和善於把握市場的能力。何幫喜緊緊抓住企業質量管理這個核心,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打敗了眾多競爭對手。

在希瑪集團採訪中,記者與何幫喜接觸的幾天裡,很少能聽到他的手機鈴聲。“去年,我和一些企業老總到歐洲訪問,他們的手機響個不停,總是國內企業問這問那。但我幾乎沒有電話。”何幫喜解釋說:“我是用制度管理企業,只管少數人,事情交給他們,各人乾各人事。”

“我們的管理制度有一本書厚。”談起集團管理,何幫喜抑制不住興奮的笑容。起初,何幫喜既管財務、技術,又要管銷售、生產等,整天忙得不亦樂乎,而且效率極低。通過考察國內外大型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何幫喜認識到,企業管理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通過一套嚴格的制度約束和管理企業。於是,企業各項規章制度迅速建立起來,每個人工作職責非常明確,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職工提案是希瑪集團一項非常特殊的管理措施。公司規定,每位員工每月必須提交一件議案,否則拿不到當月工資。提案內容涉及企業發展各個方面,小到怎樣節約一個螺絲釘,大到如何拓寬國際市場。這一舉措大大調動職工參與意識,職工創造性空前煥發出來。

注重學習和以人為本,是何幫喜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取勝的又一法寶。“寧願少吃一頓飯,讀書看報時間不能占。”何幫喜學歷不高,但勤奮好學,最大喜好讀書看報。他的辦公室里,桌上、櫥櫃裡擺的全是書,連車子裡也放了許多書。希瑪集團定期給員工培訓,或邀請專家來授課,或將員工派到高校和國外深造。經常性的學習活動,給企業發展注入知識動力,企業始終能站在世界保齡行業發展的最前沿。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滿為心。”永不滿足的何幫喜從書本中汲取知識,在實踐中歷練才智,造就了他善於把握市場機遇的頭腦。中國申奧成功後,何幫喜積極運作,希瑪集團被授權為中國奧委會標誌特許企業,先後獲得參與40多座奧運場館的建設權。去年非典之後,他敏銳地意識到,運用於疾病控制的醫學實驗室設備的套用前景廣闊,於是投資興建歐美佳教學實驗設備有限公司,產品投放市場後深受歡迎。

故土情懷:飛鳳還巢回報桑梓

何幫喜是農民的兒子,蘊藏著深深的故土情懷。雖身在繁華都市,但始終眷念著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時刻牽掛家鄉的發展變化。

幾年前,家鄉人找到何幫喜。他誠懇地說:“等將來條件成熟時,一定到家鄉投資興業。”果然,他沒有食言,在希瑪走向世界的同時,何幫喜回到了家鄉。

2001年,無為縣籌建二壩開發區,希望找到一個有影響的企業投資。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汪元波來到北京,與何幫喜商談回鄉投資事宜。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何幫喜滿口答應。2002年8月,他在無為縣投資4000多萬元,興建希瑪南方工業園,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抗耐特板和保齡設備生產基地。如今,占地100多畝的希瑪南方工業園已初具規模。

面對從北京歸來的老鄉,無為人用熱情和行動深深感動著何幫喜。縣委書記吳曉天介紹說,何幫喜等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時,縣裡以優惠政策為先導,以構建“鳳還巢”為載體,以最佳化服務為重點,以激勵機制為手段,為他們回鄉投資營造出良好的創業環境。何幫喜深有感觸地說:“在我回家創業時,公司手續都是二壩開發區管委會幫助代辦。這樣我就有更多精力去抓企業建設和發展。”

家鄉落後的教育事業,也讓何幫喜牽掛不已。除了積極向希望工程捐款外,2002年,他在家鄉無為縣十里墩鄉出資20多萬元,建了座國小。貧寒出身的何幫喜知道寒門學子不易,從2001年起在本村先後贊助8名貧困學生完成從國小到大學的學業。何幫喜說:“當看到那些孩子重新返回課堂時,我會從他們的笑臉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這就是何幫喜,一個把社會責任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的企業家。這就是何幫喜,一個鍥而不捨永不言敗的創業者。(項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