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台灣總經理許朱勝:誰是總經理的料?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許朱勝,如何在競爭激烈又流動頻繁的外商公司中一待二十多年,最後更脫穎而出當上IBM的總經理?有志進入科技產業的30世代年輕人,又該如何進入外商公司,並且順利攀上事業的最高峰?

一群雁子在廣闊的天空中飛翔,背後是萬里無雲、一望無際的大地,它們心無旁鶩、專心地朝夢想前進。

這是十幾年前,日本IBM公司的徵才廣告。

即使經過這么多年,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對這個廣告仍然記憶猶新,原因在於:「IBM需要的,就是像野雁這樣能獨立作業,又能團隊合作的人。」許朱勝說。

因為野雁可以單飛也可以群飛,即使其中一隻落下,其它的雁子也會馬上補上。這套用在工作上,就是要了解自己在團隊裡面扮演的角色。

能獨立又能合作

身高180公分、溫文儒雅的許朱勝,就是IBM廣告中,能獨立又能合作的最佳代表。他念書的時候就立志進入IBM,後來也如願地進入夢想中的公司,從業務做起,熬了幾十年,才慢慢地爬到現在的位置。

相較於科技人才的流動頻繁,許朱勝在IBM一待就是20多年。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他,如何當上外商公司的總經理?有志進入科技產業的30歲世代年輕人,又該如何進入IBM,甚至爬上總經理這個位置?

走進IBM位於信義區的辦公大樓,會議室里掛的不是古典的西洋畫或是優美的風景圖,而是5位IBM諾貝爾獎得主的照片。IBM獎助研究的風氣,吸引了不少優秀的畢業生,20多年前進入IBM的許朱勝就是其中之一。

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畢業後,許朱勝到美國紐澤西州的史帝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紐約就隔著Hudson河,好像台北和三重的關係)念電機碩士,回國之後就加入了IBM的行列。

進大公司或小公司?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這樣,一畢業就進入夢想中的公司。剛畢業的新鮮人要怎樣選擇適合的公司呢?

許朱勝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是「進入很有前途的小公司,或是很有制度的大公司。」小公司的話可以從領導者有沒有心經營這家公司、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未來性來衡量。而大公司,就要看是不是建制完善。

但是不管如何,進去公司之後,「要先想辦法喜歡你的工作!」許朱勝說。因為大部分的人沒辦法一進公司就馬上受到賞識,要先想辦法喜歡這個工作,因為喜歡之後就會付出,慢慢地被主管看到,給你表現的機會,這樣就會是正面的循環。

不浪費在錯的位置上

不過若是真的不喜歡,或是這個公司沒有前途,也不要傻傻地待著,如果試了一年還不行,就要趁還沒被公司同化前趕快離開。許朱勝舉他同學的例子,他因為要念博士班而進入某公家單位,剛開始薪水是一般公司的一倍,新進入的人也都是滿腔熱血,不過半年後幾乎所有人都在看錶、等下班。

因此許朱勝認為不要在一個錯的單位試太久,否則會被同化,銳氣盡消。「如果你對自己沒有太大的要求,那么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不過如果對自己要求很高,就不要試太久,一年之後如果沒有改善,就大膽地換工作吧。」

表現最差就請離開

從前,能進入IBM工作的,百分之百都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而科技領域也多以男性工作人員為主。不過這些現象現在有很大的改變。目前IBM有經驗的員工大概占40%;而男女比例,也增加到7:4,例如今年的特助計畫就有3∕4是女性,公關經理李立芬也是被拔擢的女性主管。

另外,從前被視為鐵飯碗的IBM,只要進得來,就不需要擔心裁員的問題;但現在的員工也要擔心因為表現不好,而被請出門。

「沒有新陳代謝和異質化的思考,對公司長遠的發展不見得是好事。」許朱勝說。他覺得要發展一套能夠新陳代謝的制度,讓員工知道公司內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前10%是哪些人,並且要請5%表現最差的員工離開。這樣的汰換率才能保證留下優質的員工,也才能發揮最大的競爭力。

選新人或有經驗者?

而這些人力資源政策的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業務型態的改變是主要的因素。現在的IT產業強調服務,由於公司無法自己培養其它專業領域的人,所以比較希望是由有工作經驗的人來接手。例如IBM就曾花35億美元買下會計公司,來彌補會計這塊不足,該公司裡面大概3萬個員工是有經驗的。

另一個原因是職場的流動比以前高,因為台積電、聯電急起直追,某些優秀的人才被挖走,如果要等一個人慢慢訓練好才上線,是緩不濟急的做法。

許朱勝回憶自己剛進IBM時,也是「當了8個月的米蟲」(受訓8個月)才正式工作。不過在講究速度的現在,公司似乎也沒有那么多時間,讓新人慢慢學習。

IBM如何培訓主管

進入IBM之後,要怎樣才能坐上主管的寶座呢?

由於IBM是跨國公司,因此在挑選分公司的負責人時,會希望這些負責人有外派(international assignment)的經驗,許朱勝自己就曾外派東京兩年。

這套經由外派而培植經理的計畫,早期叫做ManagementAccelerate Program (MAP,經理加速計畫),因為在這么大的組織內,如果要一步步來,5年換一個工作、5年升一個職位的話,「等你爬到經理的位置都6、70歲了!」

所以才需要加速,讓這些三十幾歲優秀的年輕人,有機會升上來。早期這些人通常外派一年,到東京或美國紐約,台灣通常3年才調一個出去,每期受訓的人全球也只有3到5個。因此能外派出去,代表有很大的機會。

接班人輪流當特助

台灣IBM現在也有類似的總經理培育計畫,許朱勝叫它「特助計畫」,讓員工有機會做3個月總經理特助,藉此培育下一代接班人。

這個計畫可以讓員工了解其它部門,同時也能建立非正式的人脈關係。新人一進來往往只待在自己的部門,活動範圍也不超過這方圓百尺,因此看事情有局限性,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知道其它同仁在做什麼。未來的管理者有必要全面地了解這家公司。

再來,透過交辦的事項,參與者可以認識平常不會接觸的同事,也讓這些部門的主管認識他。認識的人比較多,事情也會比較好做,所謂的「見面三分情」就是這個的道理。

如果我是總經理

「我會鼓勵他們,不要把這個計畫當成另外一個任務,這樣會覺得是額外的工作負擔。」許朱勝說。因為除了特助的工作之外,參與者自己平常的工作還是要照常進行。尤其是有些業務人員,除了這個工作以外,還是跟平常一樣要背負業績壓力。

參與者也可藉此了解不同主管的管理風格。想想「如果我是Jason(許朱勝的英文名),我會怎么做?」可以比較自己的想法和主管實際作為間的落差,從計畫中學習成長。

「看你願意花多大的心來學習,你如果只是把它當做另一項工作,就會覺得是很大的負擔,不會心甘情願的表現,草草交差了事。但如果抱著要從這個計畫中學到什麼東西的心態,就能真正學到東西。」許朱勝說。

誰能參與「特助計畫」?

通常是已經進入IBM儲備經理人才庫(manager candidate pool)的人,才能參與這個計畫。IBM在不同階層都有不同的人才庫,它是一個遞補的系統,就像球場上遞補球員的機制。每一個經理都有一個候補順序,就是誰現在可以馬上接手你的工作、誰1年到2年後可以替代你、誰3年後可以替代你。候補的順序不只1個人,通常有兩三個人。

能參與特助計畫的,通常是主管的第一候補人選。人力資源部會在每年10~11月左右提出10個候選人,由許朱勝篩選出4個人,每3個月輪調一次。

這些參與過特助計畫的人,不但了解公司的政策,更是宣揚新觀念的種子。任何組織要改變文化和風格的時候,通常要培養一些種子,讓一些優秀的同事,在還沒成為經理前,就了解管理部門的想法。當這些種子回到該部門的時候,也能向同事散布這些新觀念。

工作關鍵在EQ

待在IBM這么多年,許朱勝面試、培育了許多員工,他發覺在職場中,EQ比IQ更重要。

因為學校教的東西5年內就忘光了,他現在找回以前課本,竟想不起來這些困難的算式代表什麼意義。因此念書的時候決定一個人的好壞在IQ,不過畢業之後,IQ的重要性遞減,而EQ的重要性遞增。

「當然IQ好、有好的學歷是進來的關鍵,不過,進IBM後學歷這些外在條件就沒那么重要了。」例如IBM里兩個優秀的業務員竟然連大學都沒畢業。顯見每個人都要不斷地學習累積,一個人如果要保持長時間的競爭力,就必須持續地吸收新知。(張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