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客多:缺“金”之鏈和內部耗“才”

舊曆七夕節前後,正是月餅銷售的旺季。

但40多歲的賣場月餅促銷員張女士,卻有些清閒。她在樂客多大賣場(Nextmart)的攤位顧客寥寥,相比上海近日持續高溫的天氣,多少顯得有點“冷”。

一位顧客在她的攤位前逡巡許久,最後選了兩種最普通的花式,每種兩個,每個3.5元,合計14元。即便是對這樣的“小”生意,張女士還是顯出了不相稱的熱情。

“生意不好做啊!”她感嘆道。

而這還不是她最擔心的。有關“家樂福收購樂客多”的訊息,早就傳得沸沸揚揚,連賣場裡最普通的工作人員都已經開始議論紛紛。在此之前,物美,曾試圖收購樂客多在浙江的兩家賣場,不過,這段開始於去年年底的傳聞,在5月份就已經結束。

“如果被家樂福收購了,賣場要重新裝修,將會停業兩個月。”之後,張女士的攤位能不能繼續在這個賣場做下去,還要看廠家和接手者的談判情況。“談不下來的話,我們只能重新再找工作了。”

樂客多和家樂福官方都對收購傳聞不置可否,據說,“10月的時候應該會有一個說法”。看來,張女士的心想要安定下來,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這家大型連鎖賣場,在2002年年底籌建之初,一度因其商業模式(以樂客多大賣場Nextmart和百貨商場為兩大主力的大型購物中心Nextmall)、號稱“夢之隊”的管理團隊以及其身後複雜而顯赫的投資人而在業界引發震盪。

但今天,它的境遇不免讓當初的追捧者有些失落。

缺“金”之鏈

在上海,處在收購傳聞中心的,是樂客多在郊區的七寶龍城店,因為在其另一家店——大華虎城店附近,家樂福已經有了自己的網點。而傳遞出更多不安的是,七寶龍城購物中心(Nextmall)的另一主力——百貨商場部分,已經賣給了來自新加坡的凱德置地,眼下正在緊鑼密鼓地重新招商。

樂客多的求賣之心已經無可掩飾。唯一不確定的只是,它在華東的全部七家門店,是整體出售還是單店分別出售。而後者的可能性也許更大一些。

“現在出售,樂客多最有價值的只是它的網點資源了。就樂客多的商業模式而言,再堅持兩年,它還是很有希望成功的,但出資方已經沒有足夠的耐心了。”一位接近樂客多高層的人士如此感嘆。

顯然,沒有業績就沒有話語權。

浙江紹興,距離樂客多紹興店5分鐘路程,有一家國內知名連鎖超市的門店。該店的一位生鮮產品採購負責人在談到這個競爭對手時表示,“我們正面競爭,經常進行針對它的市場調查。我們兩家有不少供應商是相同的,它的動作我們都很清楚。”

“樂客多在結款問題上是讓供應商非常頭疼的!一開始,我們兩家的生鮮蔬菜是同一個供應商,但因為樂客多結款不暢,這個供應商就和它斷了生意上的往來,不然,供應商怎么會和我們聯合起來針對它呢?”

“我們超市的面積是3000平方米,它是13000平方米,但是我們的營業額卻達到它的三分之一。”

台州的一位曾經與樂客多接觸過的供應商則質疑說,“樂客多7家店每天的銷售額大概是140萬,去掉60萬的日常開銷,只剩下80萬了。而7家店要支付的供應商貨款差不多110萬,這樣的門店怎么能正常運轉呢?”近期,樂客多也是他和他的供應商們經常談論的話題。

而前面提到的“接近樂客多高層的人士”透露的數據,可能更有可信度:樂客多如今7家門店平均每天的銷售額在30萬元左右,合計200多萬元。

但即便如此,樂客多的業績還是只能用勉強來形容。

2003年,樂客多在台州開出第一店時,單店每天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40萬元。而今天,同樣在七寶,在距離樂客多旗艦店龍城店500米左右的地方,樂購一家門店每天的銷售額就在70萬至80萬元之間。

樂客多陷入了一個怪圈。銷售不力——對供應商結款不暢——供應商價格和費用支持不夠——銷售不力。惡性循環。

“大賣場的利潤主要來自銷售毛利和供應商的支持。”如今任職於上海佳音視聽廣場的王歆說,他是零售業的“老人”,曾先後供職于樂購和物美。

“貨款都結不出,還談什麼支持啊!”一位供應商抱怨說。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2005年年度供應商眼中的連鎖商業》專題研究報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佐證。

在大賣場中,“家樂福、大潤發、歐尚和樂購被供應商普遍認為是收取費用較高的,而雅客多、物美、樂客多被認為是收費較低的”。

不知道到樂客多對供應商這樣的“好評”作何感想。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天,正是處在收費坐標上端的“家樂福”來洽購處在下端的樂客多。

也許從另外一項指標中可以尋得答案。在信用指數(結款)方面,“樂客多、易初蓮花、雅客多被認為是信用得分較低的連鎖企業”。

如果可以把“收費能力”看成是渠道對供應商的“話語能力”,樂客多今天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不力,對樂客多的競爭對手來說,始終是一個便於攻擊的軟肋。早在2002年,樂購30多位高管集體跳槽至樂客多之時,這樣的夢魘就已經開始。

“你挖我的人,我斷你的貨”,通過脅迫供應商停止給樂客多供貨,樂購在人事上遭受重創之後,給了樂客多一次有力的反擊。

一位曾經經歷這次風波的供應商反問道:“當時的情況下,在樂購和樂客多之間,你說我選擇誰?”

內部耗“才”

但在2002年的時候,以沈建國為首、集體跳槽而來的30多位前樂購高管,撐起了新希望“垂直整合,為上游的乳業、肉食產品打開通路”的渠道夢想。

劉永好坦言自己不懂零售,但這並不妨礙他想要複製“康師傅+樂購”的成功模式。“不能想像,一個不掌握流通環節的產業可以發展得很好”,“樂客多的管理團隊,在零售業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都是全球最厲害的角色。把樂客多交給這樣的團隊,我很放心”。

知情人士透露,當時,面對頂新集團的挽留,30多位樂購高管開出了3000萬元的天價。以此倒推,樂客多應該為此次“挖牆腳”付出了不小的代價,10%-15%的管理層持股比例應該是相當可信的。

如今,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被樂客多員工稱為“神”的沈建國,未能複製他在樂購的奇蹟,而當年和他一起從樂購出來的王志東和吳俊德等人,已經去到了物美。就像當初樂客多一度被稱為“樂購第二”,如今的物美也被業內人士戲稱為“樂客多第二”。

並非沒有人為沈建國喊冤:今天,內地零售業的競爭態勢,與沈建國1997年剛到內地之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並有數據為證:自1995年家樂福(曲陽店)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大賣場以來,至2004年,上海的大賣場已經達到108家,而到2005年年底,這個數字有望達到138家。

一位業內人士也分析說,樂客多的門店一般都在二線市場——上海的兩家門店分別在遠離市中心的寶山區和七寶鎮,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如果再給沈建國多一點時間,“應該是可以做好的”。

但據樂客多內部員工透露,早在2004年6月前後,在董事會的壓力之下,沈建國就已經進行過一個“百日維新”計畫,採取了一系列降低成本的措施:包括裁員,降薪,制服回收,甚至是取消員工班車和報銷等等。今天看來,這些措施並未能扭轉樂客多的命運。

管理層主導的“內部改良”未能消除他們自身造成的內耗。

事實上,樂客多為管理團隊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股權。在從樂購集體跳槽至樂客多以後,管理團隊成員的待遇平均增長了50%。這在後來被業內人士視為樂客多的巨大負擔。

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保證團隊的穩定。當初,在一種樂觀情緒的鼓動下,出資方為管理層制定的目標,後來被證明是遙不可及的。“如果單店每天的銷售能做到60萬以上,管理層的回報就會很可觀”,但“實際上,這些承諾後來根本沒有條件兌現”。

來自樂購的管理人員為樂客多搭起了一個框架。隨著樂客多的拓展,它需要更多的管理者。而台籍人士被給予了更多的信任,他們當時主要集中在樂購、大潤發和好又多。

大潤發的團隊其時最為穩固,樂購在遭遇挖角以後也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團隊的措施,唯一的可能只有好又多。隨著大批好又多管理人員的進入,樂客多又面臨著融合原“樂購”和原“好又多”兩種管理風格的難題。

“實際上,樂購的人也好,好又多的人也好,誰都沒能成為樂客多真正的核心團隊。”而更大的問題在於,樂客多也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管理人員。

“樂客多沒有造血功能,李榮耀(副總裁)原來準備成立培訓組,但由於人員頻繁調動而干擾了計畫,”一位樂客多員工抱怨說,“公司甚至沒有一本像樣的培訓手冊。”

在大潤發和樂購都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培訓體系,“店長、處長基本都從內部員工提拔”的同時,樂客多的人才來源主要還是“挖牆腳”。

這種混亂的狀況很快反映到員工之中。有人不斷在網路上披露管理層中的裙帶關係,以及採購人員中飽私囊等所謂的“黑幕”。

“實際上,這些現象肯定被擴大了,這些所謂的‘黑幕’在業內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樂客多的情況肯定不是最嚴重的”。

而樂客多的“家醜”得以“外揚”,只是更多地反映了一個問題,“這是一直處於磨合期的團隊”——有些人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處於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

前述接近樂客多的人士在評價這個團隊時表示,“所謂連鎖最重要的就是統一、協調和細節,也就是黃光裕所說的copy的能力。一般來說,連鎖店開到第3家以後就應該看到清晰的規範,但樂客多已經開到7家了,規範還沒有形成”。

“沈建國、吳俊德等人都很有想法,但問題是,他們的想法沒能統一起來。”恐怕這也正是“夢之隊”最大的抱憾之事。

系統紊亂

與管理團隊的毀譽參半相比,樂客多的信息系統,得到的更多是一致的惡評。甚至有人“惡意”揣測,現在使用的“國興系統”之所以能夠進入樂客多,完全是因為這家台灣公司的老總和樂客多前資訊總監私交甚篤。

內部員工投訴,庫存數據根本不對,門店無法正常訂貨、退貨;供應商抱怨,進貨時價格是1元,退貨時卻變成1.1元了。更離譜的是,上海大華虎城店開業首日,就出了“結算價格比標價高,不得不人工退還差價”的狀況。

“牙痛的時候,我們常常希望神經是死的。”在樂購和物美長期任職於資訊部門的王歆認為,對信息系統的詬病,實際上更多的是“為業績不好尋找理由”,“重要的是保護牙齒”。

信息系統是商業規則和信息技術的統一,而“首先要企業的管理思路清晰”。否則,信息系統可能不得不去盲目滿足某些需求。“比如,財務部門希望節流,而市場部門則希望開源”,“這些需求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企業提的需求不到位,軟體企業覺得做得太累,這正是許多企業實施信息化“不得善終”的原因。

“連鎖企業做不好更多的是因為人的原因。”王歆說。而一旦合理的運營規範不能形成,承載管理流程的信息系統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替罪羔羊。

但樂客多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想清楚”了。(鮑輝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