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莫讓“幻想”遮望眼


近日,筆者在中鐵十六局集團二公司對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做了一次採訪,在此記錄下知識青工昨天的一段生活,是想給今天的青年以借鑑,那怕能從中有所啟發,也算是一種收穫──

2000年7月,從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的王東華來到了中鐵十六局集團二公司。

在大學時,他幻想以後能當工程師,在大城市裡搞科研,拿份高薪,下班後在大街上散散步,觀賞一下由自己設計而建造的城市美景,那份愜意誰能比?

然而現實是,進公司的他在天津接受了短暫的培訓後,就被分配到了正在執行西部開發任務的寶蘭鐵路複線施工現場。那裡地處隴西,極其偏僻,住在大山溝里,無法洗澡、手機沒信號不說,一天到晚還總是滿山黃土,漫天黃沙。他好像與外界隔絕了,感到孤獨與寂寞。好在領導安排他負責一段路基,那似乎成了他惟一的寄託。一有空兒就往工地跑,不是因為工作積極,而是坐在宿舍實在無聊。就這么乾,一個月算上各種補助也才拿670元,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太大了。他曾想調走,但不知該調往何處,一度陷入苦惱之中。

一年後,他來到雲南昭通的工點工作,經過兩年的磨練,他的心態慢慢調整好了,想問題也現實了。他覺得當一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築路工也很神聖,當親眼看到自己參與修建的大橋飛架天塹時,心裡感到挺自豪的。

如今,他在秦皇島參加新的工程施工,每月可領到2000元工資,道路、通訊都方便了。當初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早已被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保質量、保工期的實際操作而取代,他覺得自己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同樣是2000年從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牛超良,卻有著與王東華截然不同的理想。

他在畢業前本有選擇到鐵路局的機會,但他卻想親手修一條路,親手架一座橋。無論到什麼時候,那都是他能力的見證,成績的見證。於是,他畢業後選擇了工程局,來到了四川金沙彎──筠連鐵路工地。

他剛到那兒時,看見當地民眾一條半尺寬的小路走過幾十代人生,四五里路需要走兩個多小時,許多人和牛都常常因此而被滑向山下的河溝。他感到築路人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這裡太需要修路了!於是,他在那裡一乾就是兩年。工地進料,先用車拉,再用船運,再派人抬肩扛。為此,他吃了不少苦,但他說他願意,他覺得吃這樣的苦,值!當時,當地也有人聘他到企業搞技術、搞管理,承諾一月給三四千。但他沒有走。他想在中國的地圖上劃更長的紅線,想追求明天干更大的事業。他說這不是幻想而是理想。儘管目前他還沒有幹上像京九線、青藏線、大秦線之類的大工程,但他相信他會有這一天。

3年前,從蘭州鐵道學院畢業的李小兵曾經構畫過畢業後的藍圖:自己是名會計,有張辦公桌,月底給大家發發工資──這就是他想像中的工作。他想得就這么簡單。

可是,他到局集團二公司後,就覺得這會計工作和他想像的不一樣,他不但要給大家發工資,還要了解工程進度,了解工程監控,了解驗工計價和撥款方面的情況,除了應付對外關係,還要從整個資金的運轉上給企業領導提供一個決策的依據。由於他思想上準備不足,這些事兒一下子攤到他面前時,他有些措手不及。於是,他只有重新學習,一邊工作,一邊考註冊會計師等。

經過近兩年的工作實踐,他開始變得成熟了。他說,是工作讓他學會了重新給自己的明天定位。他感謝企業給他提供了這個生活和生長的舞台。

2002年,剛從大連理工學院畢業的于海濱對工作不適應。他是學工民建專業的,可到了企業後沒有蓋大樓的任務,去年在新港物流工地,今年又到了樁基工地施工,不是單位不給他學有所用的機會,而是攬不到蓋大樓的投資。他可以理解企業的行為,但他不甘心就這么等待,於是,他來到了二公司。

在二公司的施工現場,他突然覺得自己缺少了許多知識,即使叫他蓋大樓,他也得再去學習,他必須重新確定自己的目標。於是,工作時他在實踐中學習,工余時他把自己埋進書堆。他說不出自己參加工作以來有多少新的感受,但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學習,正確面對現實,就一定能有個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