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系列作文專題突破訓練―中考寫“理”類作文專題訓練

【學習目標】

1.  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或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2.  了解論點、論據、論證、議論文的結構等有關議論文的知識。

3.  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

【考點聚焦】

1.  根據特定的材料寫小議論文。

2.  根據特定的材料寫讀後感。

3.  根據特定的材料寫一事一議的短評。

4.  根據給定的話題自擬題目寫議論文。

【知識累積】

議論文又叫論說文、說理文,它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直接評議是非、闡述道理、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繫的文章。寫作議論文應掌握以下知識。

1.  議論文的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的靈魂。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也可以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論點可以出現在標題,可以出現在文章開頭,可以出現在文章中間,也可以出現在文章結尾。

2.議論文的論據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材料。論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一般包括生活見聞、歷史事實、新聞報導、藝術作品、科學知識等,理論論據一般包括原理、規律、哲理、思想、名言佳句、俗語等。

3.議論文的論證

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紐帶。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佳句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論證論點。

4.議論文的結構

一般來說,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叫“縱式”;一是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其他各種各樣的結構,是從這兩種結構中派生的。“橫式”又有“總論——分論——總論”式、“總論——分論”式、“分論——總論”式;“縱式”又有“層層深入”式和“啟承轉合”式。

【卓越思維】

議論文是一種十分常用的文體,也是中考時考查頻率很高的文體之一。要寫出令人一見鍾情的考場議論文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

1.對論點的要求。論點要正確,要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要表現一個正確的道理,要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而不能發表一些荒謬的見解,誤導讀者。論點要鮮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應旗幟鮮明,而不能似是而非,吞吞吐吐。一篇文章中只能有一個中心論點,絕不允許有多箇中心論點。論點要新穎,要言人所未能言,發人所未能發,給人以新的感受,新的啟迪。比如,“為‘好高騖遠’叫好”“近墨者未必黑”“應該弄斧到班門”“不知足者才常樂”這些論點就能新人耳目,發人深思。反之那些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的論點只能令人生厭。

2.對論據的要求。論據要真實。事實論據應確有其事,不能杜撰,不能浮誇,不能縮小;道理論據應有稽可查,不能編造,不能篡改,不能斷章取義。真實是對論據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實的論據才具有說服力。論據要典型。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能說明本質問題的論據,應摒棄那些偶然發生、不具有必然性的論據。特別在列舉多個事例論證一個論點時,事例的角度要豐富,代表性要強,以增強論據的典型性。典型的論據或如警鐘一樣催人猛省,或如和風一樣啟人心扉,或如春雨一樣潤入心田,能給讀者無窮的回味。論據要新鮮。不可一談奉獻就寫雷鋒,一談勤奮就寫陳景潤,一談毅力就寫保爾……這些論據因被人反覆使用而失去了新鮮感,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我們應儘量選擇那些新鮮的事實、新穎的名言佳句,給人以新的衝擊,新的啟示。

3.對論證的要求。論證要求嚴密清晰,分析透徹,觀點與材料統一,為闡明中心論點服務。展開論證應注意兩點。一是靈活選用論證方式,每種論證方式都有各自的優勢,比如,舉例論證——具體可感;道理論證——精闢透徹;比喻論證——靈動優美;引用論證——文采飛揚……以上論證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使論證各盡其妙,搖曳生姿。二是巧妙進行分析說理。只是機械地列舉事例,不會分析說理是中學生寫議論文的一大通病。其實,在列舉事例之後,可正面分析,揭示實質;可反面分析,推論後果;可對比分析,論證觀點;可總結歸納,揭示意義……總之,要充分利用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對結構的要求。議論文一般有以下幾種結構形式。一是總分式。即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幾個方面去論證,這種形式也叫首括式。二是分總式。即先從幾個方面比較分析,然後歸納出結論,這種形式又叫尾括式。三是總分總式。先總括,次分述,最後總論,這種形式有人稱之“雙括式”。四是散述式。是一邊分析,一邊做出結論的方式。全文既無總提也無總論,只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論述。五是遞進式。其特點是各個層次之間是逐層深入的關係,即前一個層次是後一個層次的基礎,後一個層次是前一個層次發展的結果,各個分論點逐層向中心論點靠攏。六是綜合式,也叫縱橫交錯式,即在橫向(或縱向)展開的同時,也可以在某一局部進行縱向(或橫向)論述,從而更好地論述中心論點。以上方式各有其妙,我們在寫作時盡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

5.對語言的要求。一篇成功的議論文,不僅應閃現出理性的光芒,還應該展現出語言的魅力。一是語言應嚴謹。世上少有絕對的真理,所以我們在闡發議論時應注意分寸,留有餘地,慎用“絕對”“一定”“凡是”等武斷的詞語,使行文周密嚴謹,無懈可擊。二是語言應生動。可以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引一句精彩的名言佳句,來一句幽默的調侃,用一組整飭的排比,寫出語言的形象之美、靈動之美、氣勢之美。三是語言應有情。可對正面人物進行熱情的讚美,可對反面人物進行辛辣的諷刺,可作出誠懇的規勸,可發出真誠的呼籲……總之,應在字裡行間流露自己的真摯感情,表達自己的鮮明愛憎,給讀者以深切的感染。

若能做到以上幾點,我們所寫的議論文就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娛人,我們所表達的思想就能像火炬一樣照亮讀者的心房。

【知能解讀】

[中考名題一]

從________做起

要求:將題目補充完整後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作文

(XX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題)

[名師指路]

這道半命題作文題可補充成以下文題: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愛自己做起、從善待動物做起……以上每個文題都可以寫成議論文。寫作此題,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審題要細心。文題中的“做起”二字就耐人咀嚼,如“從我做起”就意味著只有“我做”才能影響到“他做”“你做”“大家都做”,“我做”顯得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二是構思要靈活。可用正反對比式展開。“從今天做起”一文就可以先寫善於從今天做起的人能夠成功,再寫不善於從今天做起的人一事無成,在鮮明的比照中論證論點。可用逐層深入式展開。“從小事做起”一文就可以先寫為什麼要從小事做起,再寫怎樣從小事做起,在層層深入中論證論點。可用分論點的形式展開。“從愛自己做起”一文就可從“愛自己才能愛他人”“愛自己才能愛集體”“愛自己才能愛祖國”等方面並列展開,以取得異彩紛呈的效果。

[魔師點化]

若用分論點的形式展開此文,應注意語言的優美。或用排比句列舉事例,寫出語言的簡潔之美;或引用名言佳句警句論證觀點,寫出語言的精警之美;或用比喻論說觀點,寫出語言的生動之美。總之,要寫得優美靈動,文采飛揚。

[中考名題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大腦,使學生能思;解放雙手,使學生能幹;解放眼睛,使學生能看;解放嘴,使學生能說;解放空間,使學生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裡學習;解放時間,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請你從中任選一個方面,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XX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考題)

[名師指路]

這是一個明確規定寫議論文的中考作文題。具體寫作時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選題要準確。可從以上六個話題中選擇一個最有發言權的內容來寫,切不可寫多個話題。二是擬題要“亮麗”。題目要生動、形象、簡潔明了,富有情趣,最好能揭示中心論點。如“讓學生做一個準思想家”“請給學生一雙慧眼吧”“將時間還給學生”等文題就能令人一見鍾情。三是議論問題要透徹。不可蜻蜓點水,泛泛而議,說一番不痛不癢的空話。應聯繫我國教育的弊端來議論,聯繫國外先進教育方法來議論,聯繫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來議論,站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高度來議論,引用具有令人警醒的名言佳句來議論,列舉典型確鑿的事實來議論,寫深寫透,令人信服。

[中考名題三]

加強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讀中外名著其實是在跟大師對話,能使我們獲得很多的啟示,充實自己的生活。讀《西遊記》,我們能學到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了解生命的意義;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們能懂得實幹比信念更重要……請以“——讀《××××》有感”為副標題,自擬題目,就自己讀過的課外名著(名文章)談一點體會和感想。

(XX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題)

[名師指路]

這道中考作文題明確要求寫讀後感。讀後感是議論文中的一種形式,這道題也屬於要求寫議議論的文題。寫作此題,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讀題要細心,應注意題目中的“課外”二字,不能圍繞課內文章談體會和感想。二是選點要準確。一本名著可以引起感想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種觀點、一句名言佳句、一個細節、一個問題、一個人物等,要圍繞感受最深的那一點來寫。三是結構要完整。一般來說,可按“引述名著——提出觀點——議論觀點——聯繫實際——總結全文”的順序展開。四是寫法要規範。不可用敘述代替感想,不可用評論代替感想,不可脫離原著。

[中考名題四]

“和”字字祥義豐,意味深遠,寄託著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對人和善、和藹、對己平和;家和萬事興,鄰和勝親人;商場上和氣生財,困難時和衷共濟;人類嚮往和樂,世界需要和平……請以“和”為題,選擇你最擅長的一種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XX年江西省中考題)

[名師指路]

這道話題作文題,可以寫記敘文、散文、小說等文體,也完全可以寫議論文。“對人和善”“對己平和”“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世界需要和平”這些短語本身就是極好的論題。若寫議論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鎖定話題。題目中的含義十分廣泛,有和善、和藹、和氣、和樂、和平等含義,每一種含義就是一個子話題,鎖定任何一個都能寫出美文。二是注意立意。無論寫“和”的哪種含義,都應表達出對“和”的肯定、褒揚、讚許,不可力求創新而寫出令人不可接受的奇談怪論。三是注意語言。寫這篇文章,語言應親切、委婉,飽含感情,應展現出“潤物細無聲”的魅力。

【模擬演練】

[文題之一]

中學生中有許多流行語,比如:“我喜歡,你管得著嗎?”“時髦就是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酷就是青春,青春就是酷”“生命在於運動,朋友在於走動”……請你就一句感受最深的流行語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字數不少於600字。

[構思點撥]

寫作此題應注意三點。一是觀點要鮮明。要在辯證分析流行語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贊成,或反對,切不可模稜兩可。二是議論要透徹。流行語代表的是一種思想傾向,議論時要分析其原因、後果,要分析正面和反面的影響,要集中筆力,寫深寫透。三是語言要得體。該委婉時委婉,該嚴厲時嚴厲。不可肯定一切,也不可否定一切,要留有餘地。

[例文參讀]

小議“我喜歡”

自習課時,一位同學一邊做作業一邊搖頭晃腦地哼著歌。我勸他不要這樣,誰料他理直氣壯地來了一句:“我喜歡!”近年來特別在別人提意見的時候,尤為盛行這三個錚錚響的字:“我喜歡!”意思是我愛這么做。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不可能為所欲為,我行我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以社會道德、法律法規為準則。也許某些人認為“我喜歡”三個字時髦,是所謂的“個性解放”,於是競相模仿。殊不知,絕對的“我喜歡”“個性解放”並不存在,個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與周圍的人群必然是互相制約的。因此,“我喜歡”和所謂的“個性解放”都只能是相對的,不能是壓抑別人而解放自己的那種解放,也決不是使別人不喜歡而自己喜歡的那種“喜歡”。

一句“我喜歡”,便把迎面而來的批評、指責全都擋了回去,根本不辨是非,不明事理,僅憑自己的喜好隨心所欲,這樣一來往往會因小錯而釀成大禍。既有損個人形象,又不利於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因此,奉勸諸位,切勿把“我喜歡”奉為擋箭牌,於人於己均無益。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古人尚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豈能只顧個人之樂而不顧他人之憂呢?

先人曾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告誡過後人,一位哲人也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殘廢人。”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這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要能做到勇於承認錯誤、善於改正錯誤,這樣才會使我們健康成長,進而有所建樹。一個人若不接受老師、家長或者同學的友善批評,而以“我喜歡”來抵制人們對其錯誤行為批評的人,最終將自食其果,後悔不已。

看來,光“我喜歡”不行,還得“大家喜歡”才好。

(選自《作文大王》XX年第11期  作者:羅炎軍)

[例文評點]

本文按照“敘述現象——分析原因——分析危害——歸結論點”的順序展開全文,條理清晰、結構完整。作者先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喜歡”後面所隱藏的崇尚“個性解放”的心態,又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喜歡”的嚴重危害性,議論深入透徹,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感召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言佳句的引用,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增添了文采,“看來,光‘我喜歡’不行,還得大家喜歡才好”一句用對比的形式歸結論點,妙不可言。

[例文參讀]

“時髦就是美”之我見

有些同學們認為“時髦就是美”,常常把“時髦就是美”這句話掛在嘴邊。

時髦就是美嗎?我以為不一定。美有它的客觀標準,而時髦只是一種時尚,它反映了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美的一種看法,這一種看法並不是絕對的,所以不能說“時髦就是美”。“環肥燕瘦”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在過去曾經時髦過的事物中,有些真正美的,保存了下來,而其中一些則由於沒有美的價值而被歲月無情地淘汰了。“文革”期間許多青年人頭戴軍帽,身著綠軍衣,手捧紅寶書,腰扎武裝帶,這也是當時風靡一時的時髦,但這就美嗎?你也許會笑著搖頭。同樣,如今那些從“南風窗”吹來的時髦也未必見得就美。當前有許多同學們盲目追求時髦,一味效仿港台、國外的著裝,分不清糟粕與精華,常把腐朽當作時髦,把頹廢視為新奇,結果是弄巧成拙,反而丟掉了自身原有的美。

法國作家、政治家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中這樣寫道:“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就顯出奕奕的神采,愛好時髦是一種不良的風尚,因為她的容貌是不因愛好時髦而改變。”他的話很值得我們思考。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時髦中,究竟哪些是美呢?我認為,美應該是樸素自然,落落大方的,那種矯揉造作、奇形怪狀的裝束是稱不上美的。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樸素是美的必然條件。在他的力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個情節表現了托爾斯泰對美的看法:小說中吉蒂和安娜一同參加宴會,吉蒂為了使自己的光芒蓋過安娜,連裙子上的每一個褶都進行了仔細研究。她自以為美,可無人理睬她;相反,身穿一襲黑衣裙的安娜卻使滿座為之傾倒。這就是樸素的美感。李白有這樣兩句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飾。”這讚美的也是樸素的美。我認為我們中學生應該追求這種樸素美。

“時髦就是美”的看法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們應該在外來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本民族的傳統,創造出一種樸素、健康,具有時代感的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而正確的審美觀是和人的文化修養、思想水平分不開的。要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並不是—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對自我的不斷完善。當你的文化修養和思想水平提高了,你就會認清形形色色的時髦中哪些是真正美的,哪些是不美的。

(選自《作文大王》XX年第11期  作者:李平)

[例文評點]

作者針對“時髦就是美”的片面認識,用名人名言佳句和具體事例加以駁斥後,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樸素就是美”。接著,作者又深入探究了“時髦就是美”的根源實質: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和對西方文化的正確分析。最後又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提高思想認識,才能辨清真正的美。全文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結構嚴謹,內容豐滿。此外,文中舉例精當,分析深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題之二]

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題目中必須含有“挫折”二字。

[構思點撥]

這道作文題,完全可以寫成議論文。內容上可以是面對挫折的態度、戰勝挫折的方法、害怕挫折的後果,還可以寫挫折教育的刻不容緩,寫挫折與成功的辯證關係……從論證方法上看,可選用與挫折相關的歷史故事,可聯繫青少年害怕挫折的心理特點,可引用與挫折相關的名人名言佳句,多角度地論證論點。

[魔師點化]

寫作此題,可在結尾處來點創意。或用精彩的名言佳句收束全文,或用精警的比喻照亮全篇,或用精美的排比增添氣勢,或用精當的對比歸結論點,寫出一個強勁有力的豹尾。

[例文參讀]

呼喚“挫折”

期中考試的熱浪剛剛過去,而受其“打擊”者的心情仍處低谷。輕者整日不苟言笑,重者則對今後的學習喪失信心。這不能不使我想到前不久從報上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名叫張迎麗的同學因聯考落榜而自殺。兩種現象,輕重不同,卻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加強對中國小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緩。

害怕挫折、難於承受挫折是我國青少年的一大弱點。據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處理各種問題的應變能力較差,面對激烈的競爭而勇於嘗試的信心不足。

張迎麗聯考落榜就自殺身亡,殊為可惜,然而諸如此類的悲劇仍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頻頻上演。北京一女國中生袁鑫因“怕處分”“上不了重點中學”,“一時想不開”自殺,這同樣令人扼腕。儘管兩人自殺原因不同,但歸結到一點,都在於心理脆弱,經受不了一時的挫折。升不了學或受到一點打擊就輕生自殺,這是何等的令人驚駭!這對於我們的學校和親職教育發出了什麼警示呢?

從學校教育來說,我國目前大多數學校重視的還只是應試教育。從國小到升大學,層層選拔,偏重智育,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親職教育來說,不少父母,更是把升學看作孩子的唯一出路,認為孩子升不了學,將來就沒出息,父母臉上無光。將孩子重新引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歧途。這種錯誤的教育進一步把孩子逼進了升學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對孩子過於嬌慣溺愛,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耐挫折力,這種過多的保護使孩子失去經受生活挫折的能力,最終釀成自殺的悲劇。

傳媒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當代青少年依賴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已相當嚴重。言下之意,很有責怪青少年“自己寵自己”,不願嘗試挫折,不敢嘗試挫折的味道。其實,反過來問問:社會、家庭、學校給了他們“受挫折”的機會嗎?沒有!孩子稍稍“出軌”,立即就能聽到“你一心讀書,其他的事,父母為你辦。聽話!”這冠冕堂皇的忠告,是青少年接受挫折的“攔路虎”,他們聽得夠多了!

有人說,孩子的依賴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是由於幼年學步摔倒時父母扶起來造成的。這樣的說法也許有些誇張,但是,如果家長們從孩子小時就注意讓他們慢慢懂得人生之路並非一馬平川,培養他們越過坎坷的能力,有目的地讓他們接受一些挫折的磨鍊,那么他們在面臨挫折時就不會驚慌失措。

給青少年們一個摔打磨鍊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耐挫折力,讓他們真正警醒起來,亡羊補牢,使那些因“挫折”而釀成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選自吉林攝影出版社《中學生話題作文》  作者:劉易)

[例文評點]

本文先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加強中國小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緩;再從學校、社會兩個方面分析中學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最後又水到渠成地歸結論點:“給青少年們一個摔打磨鍊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耐挫折力”。全文按“引論——本論——結論”的順序來寫,結構緊湊,條理分明。兩名學生因不能經受挫折而自殺的事例,有發人深醒的力量;文中分析原因全面、透徹、切中肯綮,顯示了作者的較強的思辯能力。

[例文參讀]

挫折與成功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運的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不是路邊的小石子隨處可撿,也不是田間的小草隨意可覓。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

對待挫折,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挫折是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強者在挫折面前會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對挫折會頹然不前。我國明代的談遷用27年的時間編成了五百萬字的《國榷》初稿,卻被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這沉重的打擊,埋頭書案又乾十年,再次寫成《國榷》的第二稿。之後又經過三年的補充、修改,才最後定稿。

可以說談遷一生為寫此書嘔心瀝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談遷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後而一蹶不振,那就不會有XX年後的成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兵法修列;……”由此觀之,那些“倜儻非常之人”不正是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人嗎?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才能登上高峰覓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對待挫折態度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樣是失戀,日本相撲力士清水川墮落了;而歌德卻寫出了千古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弱者不敢面對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後的失敗,因此陷在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其實,挫折不等於失敗,真正的失敗是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成功的信念。

挫折可以戰勝,挫折孕育著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挫折就會被你踩在腳下,明天就是撥開浮雲見麗日之時。

(選自華語教學出版社《中學生議論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評點]

本文的論證極具特色。一是舉例論證。作者列舉了談遷、文王、仲尼、左丘、孫臏等人戰勝挫折的事例,內容豐滿,角度豐富,說服力強。二是對比論證。作者將清水川和歌德對待失戀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作對比,有力地論證了“害怕挫折導致失敗,戰勝挫折就能成功”的道理。三是引用論證。文中引用了巴爾扎克、華羅庚的名言佳句,很好地論證了“挫折可以戰勝,挫折孕育成功”的中心論點。

[文題之三]

國中教材中許多精美文言文都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愚公移山》告訴我們金誠所至,金石為開;《扁鵲見蔡桓公》告訴我們諱疾忌醫,危害無窮;《周處》告訴我們改過自新、為時不晚……請就國中教材中的某一篇文言文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少於500字。

[構思點撥]

這篇讀後感的原文可以是題目中列舉的一篇文言文,也可以是國中教材你最感興趣的其它文言文。這篇讀後感的立意可以是原文中的主旨,也可以對原文主旨的進行反彈琵琶,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篇讀後感的結構可以按“引”“議”“聯”“結”的模式展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點創意。比如就開頭而言,可以概敘原文內容,可以概括原文主旨,可以引用原文的情節,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

[例文參讀]

談“慚色”

——讀《為學》有感

讀過彭端淑《為學》,大家多會對富僧大加批評,誠然,富僧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沒能到南海,這確實是應該大加斥責的。但是,大家多忽視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聽到貧僧由南海回來之後,臉上顯出的“慚色”,僅此一點,筆者認為他也是值得讚許的,因為能顯出“慚色”,就說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慚色”至少會成為他爾後實現理想的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能不辦錯一兩件事?重要的是做錯了後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能在做錯之後顯出“慚色”,那就說明他已經認錯了,並可能在此之後有悔改。

展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看一看那些沒有實現理想於慚愧之後奮發有為的人,是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我國古代文學家蘇洵,他舉進士不中,有“慚色”燒盡以前所寫之文,閉戶苦讀,通讀六經、百家之說,終於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異邦音樂大師貝多芬,32歲時突然耳聾了。當時他心情痛苦絕望之極,甚至一度閃過自殺的念頭,有“慚色”後並沒自殺,反而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是在他的聽覺完全喪失後完成的。

再拿我們當代的事例來說吧,當代保爾——張海迪,在醫院工作時,有人拿著一瓶貼著外文商標的西藥,求她翻譯。這時她並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慚愧地搖搖頭,而就在這以後,她立志要學好外語,終於掌握了幾門外國語言。……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一次失敗,只不過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的艱辛的機會。然後,求索、奮鬥,開發潛能,激發勇氣,磨鍊意志創造難以想像的奇蹟。不要在乎別人的嘲笑與諷刺,你應爬起來,在別人的取笑中開拓你的路。

在我們學習中,由於各種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喪氣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還有的在失敗面前並沒有失望,在顯出“慚色”之後,能夠總結經驗和教訓,勇往直前,鼓足勇氣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好成績。

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能夠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就沒有嗎?

(選自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學生新議論文大全》  作者:彭保東)

[例文評點]

這篇讀後感的立意非常新穎。作者並沒有圍繞原文中的觀點來談感受,而是肯定了“有慚色”的富者,並列舉蘇洵因“有慚色”而苦讀成才、貝多芬因“有慚色”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張海迪因“有慚色”而學好英語的故事,有力地論證了一個人所未言的道理:“有慚色”是成功的開始。作者這種創新思維值得學習。此外,例證豐富多彩,行文疏密有致,語言嚴謹周密,也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例文參讀]

不要等“劉備”

——讀《三顧茅廬》有感

“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顧茅廬》,在讚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XX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著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於見面了,並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於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於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么樣呢?恐怕只能懷著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著生不逢時的慨嘆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險呀!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於含而不露,“隱居於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定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於“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後勤幹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里,我還派不上大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乾一番事業。”於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誌報導了他的事跡。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裡等待,那么“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現一個後勤幹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幹。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君。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為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

(選自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學生新議論文大全》  作者:王曉梅)

[例文評點]

這篇讀後感有以下兩點值得稱道:一是觀點新穎。作者從“三顧茅廬”的故事中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認為諸葛亮穩坐茅廬的做法不足取,提倡人們在新的時代“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觀點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二是問句巧妙。文章開頭一個問句破空而來,吸引讀者;第二自然段連發三問,寫出了諸葛亮穩坐茅廬的“危險”;第三段又連用兩問,從反面論證了毛遂自薦之必要;文中最後一段中的反問具有發人深思的力量。

[文題之四]

《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四大名著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痴情、或薄情,或聰慧,或愚蠢,或忠義,或狡詐,或勇猛,或怯懦,或高大,或渺小……請你從中任選一個人物,寫寫你對他(或她)的評價,字數不少於600字。

[構思點撥]

面對這一文題,應選擇一個最了解的人物來寫,只有了解的人物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出彩。應選擇一個新穎的角度來寫,不可拘泥於別人對人物的評價,應寫出自己的見解。應選擇一些確鑿的事例來寫,只有無可辯駁的事實才能有力地支撐自己觀點。應選擇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寫,如可用痴情襯薄情,用智慧襯愚蠢,用忠義襯狡詐,更好地寫出人物形象,更好地論證自己的觀點。

[例文參讀]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嗎?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個聰明的人。但是,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首先,作為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於具體事務,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決不會這么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見一o三回)。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說他聰明嗎?

其次,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無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是既讓關羽還了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的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後來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又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點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儒皆知的事。宋歐陽修說:“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而諸葛亮不會用人和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輕描淡寫地掩飾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蜀國君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明證;劉備死後,在諸葛亮執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姜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人。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吳蜀這時已重歸於好,諸葛亮口上說聯合東吳,行動上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也要在漫長的戰線上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如果一兩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敗只能說明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無德無才,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司馬懿則相反,他敢詐病賺曹爽,使魏主政歸司馬氏。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是群臣都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為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仗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誤,這能說明諸葛亮是聰明的嗎?

(選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國中新角度作文》  作者:張立)

[例文評點]

一直以來諸葛亮都被當作智慧的化身,而作者卻提出了“諸葛亮並不聰明”的觀點,立意十分新穎。本文從“諸葛亮缺乏領導才能”“諸葛亮不會用人”“諸葛亮不能招賢納才”“諸葛亮缺乏自知之明”“諸葛亮缺乏勇氣和決斷”五個方面論述了諸葛亮並不聰明,在論述中,作者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運用旁人對諸葛亮的評價,用司馬懿和諸葛亮作對比,較好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全文論述雖說不上無懈可擊,但力求周到、全面,反映出作者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思辯能力。

[例文參讀]

我不喜歡唐僧

《西遊記》再次火爆螢屏,觀眾們大飽眼福,再睹“美猴王”的風采,我這個“西遊迷”自然不例外,也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來觀看。看了這么久,竟看出一個想法來——不喜歡唐僧。

其一,我不喜歡他那油頭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樣。你看他,白白胖胖,憨憨乎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再配上一口娘娘腔,哪裡是取經的料?

其二,我不喜歡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明明不是取經的料卻要冒充“高僧”,由他組個“取經團”,並自任團長。其實,徒兒們個個比他強百倍:孫悟空火眼金睛,七十二般變化,法力無邊;豬八戒雖肥頭大耳,怎么說也是那昔日的天篷元帥,降妖除魔,亦頗有能耐;而憨厚的沙僧曾經也是流沙河之尊神,對付小妖小魔也算是小菜一碟;就連那沉默無語的坐騎小白龍,也是東海龍宮三太子呀,在白虎精一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藝高膽大的徒兒們,“你挑著擔,我牽著馬”,為草包師父保駕護航,西天取經,是何等的滑稽。

其三,我不喜歡他的招惹是非。試想,如果不是他那身肥肉能使妖魔鬼怪長生不老,會有那么多的妖怪對他垂涎三尺嗎?如果不是他那副“奶油小生”的模樣,會有那么多淫邪女妖精你爭我奪地要和他共結連理嗎?可見,正因為他的存在,取經團才遭遇九九八十一難。而他這位取經團團長正是西天取經之最大障礙,除了招惹是非,別無他能。

其四,我不喜歡他的“窩裡鬥”。你看,徒弟們為了保護師父拼死拼活,他若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就罷了,令人憤慨的是,他偏偏肉眼凡胎,不辨真假,認敵為友。白骨精為了將他弄到手,變化三次都被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識破,其化身也死於悟空的金箍棒下。可這禿頭和尚還誤認為悟空冤殺好人,狠著心將緊箍咒念個不停,痛得悟空滿地打滾。他仍不覺解恨,甚至將悟空趕回花果山,直到自己被白骨精擒拿並即將被烹食時,方才叨念起赤膽忠心卻蒙受委屈的徒兒悟空來,這豈不令人又好氣又好笑?!你說我能喜歡這個斗敵不行而整治自家人偏又心狠的傢伙嗎?

其實,以我之見,這西天取經,悟空一人完全能勝任,速戰速決,快去快回,何憂之有?倒不如讓其餘各位,尤其是那唐僧,統統下崗算了,也省去許多麻煩。如果我是唐僧,那么我決不會做徒兒們的累贅。我會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把自己的血肉之軀分給那些想長生不老的妖怪們吃,了卻他們的心愿,從而使徒兒們安全脫身,快馬加鞭,前往西天。如果我是唐僧,那么儘管我“心中只有佛”,然而為了顧全求取真經之大局,為了避免徒兒們為救我而浴血奮戰、出生入死,我也會豁出去入贅為婿,犧牲自我名節來換取西天取經之正果。可是,如果我是唐僧,也就沒有了這《西遊記》精彩的似真實幻的西天旅程。

(選自《作文大王》XX年第7期  作者:文洵)

[例文評點]

這篇評價人物的習作有以下優點。一是論證充分。作者從“我不喜歡他那油頭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樣”“我不喜歡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我不喜歡他的招惹是非”“我不喜歡他的‘窩裡鬥’”等四個方面論證了“我不喜歡唐僧”的觀點,內容豐厚,論證有力。二是對比巧妙。作者將唐僧與孫悟空等人對比,突出了唐僧的無能,將唐僧對徒弟和對妖精態度進行對比,寫出唐僧愛“窩裡鬥”的特點。三是感情充沛。“奶油小生”“草包師父”“禿頭和尚”等詞句中無一不流露出作者不喜歡唐僧的感情。

[文題之五]

閱讀下面的材料,自擬題目,寫篇300字左右的小議論文。

老師布置學生作文:《記一次家務勞動》,學生一個個面面相覷,無從下筆。

[構思點撥]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內容上可寫學生的勞動觀念,寫學生的生存能力,寫家長的教育方法……從論證方法上看,可以事例論證為主,列舉學生不會做家務、家長不讓學生做家務的典型事例來論證論點;可以道理論證為主,或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分析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的原因,或從過去、現在、將來多個方面分析學生勞動觀點淡薄的後果;可以比喻論證為主,用生動的比喻將問題闡解得生動形象。

[例文參讀]

勞動觀念不能丟

《記一次家務勞動》,多么簡單的作文題!可學生們卻面面相覷,無從下筆。這說明了什麼?恐怕不僅僅是寫作技巧之類的問題吧!它告訴我們的是:學生的勞動觀念太差。

家務勞動無非是刷碗,洗衣,拖地板,完全是學生力所能及的事兒,可我們的學生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全部推給父母“承包”,自己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使我想到了這樣一些現象:一個花枝招展的女孩對燒開了的水壺束手無策,一個勁兒喊“媽媽,水開了”;一個衣冠楚楚的國小生拿著煮熟的雞蛋,不知怎么下口;還有周末的大掃除,小皇帝、小公主們請來的往往是父輩、祖輩作“義務服務員”……真讓人啼笑皆非,觸目驚心!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連自我生存都難,何談興家報國啊!而在美國,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勞動鍛鍊,十八歲一過,就離開父母“獨立”闖蕩,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樣一對比,我們的公子、公主們能不慚愧嗎?

同學們啊,是勞動創造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切不可丟掉勞動觀念!

(選自《搖籃》XX年第2期  作者:立早)

[例文評點]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全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點”——“歸結論點”的順序來寫,脈絡十分清晰。文中的例證尤為出色。作者用簡潔的語言列舉了“一個花枝招展的女孩對燒開了的水壺束手無策”等典型事例,還列舉了美國小孩從小就參加各種鍛鍊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了“勞動觀點不可丟”這一論點。文中的反問句令人深思,感嘆句令人警醒,短句簡潔明快,句式豐富,感染力強。

[例文參讀]

從“無從處下筆”想到的

寫家務勞動的作文學生居然無從下筆,這能僅僅責怪學生家務勞動做得少嗎?恐怕我們的家長更應當承擔溺愛子女的責任吧!因為我們的家長應該知道:沃野中才能育出參天的大樹,藍天下才能練出矯健的雄鷹啊!

家長呵,您今天不讓子女做家務,他今天就寫不好一篇作文,明天呢?將來呢?歲月的風風雨雨,人生的波波折折,事業的坎坎坷坷,他能承受得了嗎?看看吧,溫室里的盆花天天擔驚受怕,沃野中的小草年年生機勃勃。屋檐下的燕雀總是畏懼淒風苦雨,風暴中的雄鷹總能展翅搏擊雲天。想想吧,為什麼老鷹逼著雛鷹試飛?為什麼老虎逼著幼虎翻山越澗?為什麼非洲豹要將捕獲的獵物放生而逼著豹崽去追趕?他們是在培養子女挑戰生活的本領呀!而我們的家長,您的寶貝兒女“銜在口裡怕化,抱在懷中怕飛”,生恐他們受一點驚嚇,經一點風雨,他們能經受人生旅途上的風浪嗎?

家長呵,要想長成參天大樹,要想煉成堅硬的翅膀,把您的孩子從鳥籠中放飛吧!讓他們獨自去飛越棘棘叢林,跨越浩浩江海,到那時,他們不僅可以寫好一篇篇的文章,而且一定能譜寫出和諧悅耳的生命交響樂!

(選自《搖籃》XX年第2期  作者:鐘琴)

[例文評點]

這是一篇富有創意的微型議論文。作者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提煉論點,而是從家長的角度來闡發議論,提醒家長不要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做家務,經風雨,練就生活的本領,視角特別,立意新穎。文中用“溫室里的盆花”“沃野中的小草”“屋檐下的燕雀”“風暴中的雄鷹”等事物進行比喻論證,語言優美,思想深刻,讓讀者在聯想中得到思想上的啟示。

[文題之六]

一位偉人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企業善於創新,就能獲取不可估量的財富;學校善於創新,就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藝術家善於創新,就能創造出風格獨特的作品……請以“創新”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可敘述故事,可發表議論,可展開想像,可抒發感情。

[構思點撥]

這是一道典型的話題作文題,根據“可以發表議論”這一提示來看,此題完全可以寫成議論文。從內容上看,可寫創新的思維特點,創新的重要意義,創新的認識誤區……從構思上看,可從“企業需要創新”“教育需要創新”“藝術需要創新”等多個方面論證論點,以豐富文章的內容;也可以從“什麼叫創新”“為什麼要創新”“怎樣創新”等方面論證論點,以增強思辯的深度;還可以從“創新才能進步”“不善於創新就會落後”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在鮮明的對比中論證論點。

[例文參讀]

創新——個性的凸現

一個圓,有人看來是一輪紅日,有人看來是一輪滿月,有人看來是一個封閉不與外界溝通的思想,有人看來是一個永遠走不出的迷宮。多樣的人,多樣的思維,多樣的答案,無限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如此豐富多姿的世界。

秦磚漢瓦,唐風宋雨,古人們在詩詞的浩瀚海洋中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同是送別,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子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是惜時,李太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曹孟德“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同是詠梅,陸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而毛澤東則“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同是黃昏日落,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毛澤東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同是戰爭殘酷,曹孟德慨嘆“千里無雞鳴”;而毛澤東“戰地黃花分外香”。你能說誰人更佳,誰人更絕?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維,誰都不可以對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讀一文《我們究竟在考什麼》,文中闡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對用一個氣壓計如何測樓高的簡單物理問題,堅持用十多種不同的答案予以解決,最妙的一種是輕敲守門人的房間,問:“請問這座樓高多少?”啞然失笑之餘,給了我們無盡的思考;在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時,究竟是一個標準答案好呢?還是鼓勵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好呢?

近日偶看一畫展,畫的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眼中的太陽,有的是紅色的太陽,名曰《光明》;有的是藍色的太陽,名曰《地球的顏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陽,名

曰《灰塵滿天的可憐的太陽》。驚奇之餘,我愕然,看著這些稚氣未脫的畫稿,我驚嘆於那無限的創新精神。

無限的多樣性歸根於個性的多樣性,在這個崇尚創新的世界裡,它是最不可忽視的。很難想像,沒有創新,我們很可能還生活在茹毛飲血、混沌未開的原始社會,我們很可能還在黑暗中掙扎,我們很可能還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創新,接納並鼓勵這種無限的多樣性吧!記住,“第一個形容女子是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形容的是庸才,第三個這樣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選自華語教學出版社《中學生議論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評點]

本文圍繞“創新”這一話題,從“態度”的角度,提出了“崇尚創新,接納並鼓勵多樣化”的觀點,全文按引出論題、舉例論證、聯繫實際、作出結論的順序來寫,結構完整,條理清晰。文中的引用十分精彩。引用的詩句既有力地論證了論點,又美化了文章的語言。最後一段用一句名言佳句重申了論點,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例文參讀]

有創新才有進步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一生研究歐陽詢、虞世南的書法,講究筆筆有來歷,而另一書法家劉石庵在研究古人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成就超過了翁方綱。當人問翁方綱對劉石庵的看法時,他說:“他哪一筆是古人的?”劉石庵聞後卻說:“我有自己的書法,何須古人之筆?翁哪一筆是他自己的呢?”

“他哪一筆是古人的?”“他哪一筆是自己的?”我覺得兩句話問得都好,因為他們最恰當不過地反映出翁方綱和劉石庵截然不同而又針鋒相對的觀點。劉石庵為什麼成就超過了翁方綱?最根本的就是他在這一問句中所體現的思想——創新。無論什麼事都要創新,萬事萬物要向前發展就必須創新,這是事物運動的規律。沒有創新,那世界就只有今天,而沒有明天。

這個道理是很顯然的。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就像翁方綱那樣“筆筆有來歷”,那書法永遠不會發展,書法就永遠是古人的書法。再進一步說,翁方綱所研究的書法是歐陽詢、虞世南的,而歐陽詢、虞世南之所以有成就,不就因為他們有創新,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嗎?如果他們也筆筆是古人的,翁方綱還到哪裡去研究歐陽詢、虞世南的書法呢?

人類要走向未來,就意味著必須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

懂得這一道理之後,我們有志青年,要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怎么辦呢?那就是:創新。創新,我們是在為未來的發展而在今天做最有益的事,何樂而不為?況且,我們偉大的祖國正走向美好的明天,我們更要在今日的改革中做促進派。

當然,創新也並非易事,它是無時無刻不同保守勢力對壘。鬥爭中,失敗也是常事,要做一個堅定的革新者就要像歌德說的那樣,“壯志與熱情是偉業的輔翼”,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偉大的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努力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經驗和成果。

創新緊連著未來,讓我們努力去創新,去開拓更美好的未來吧!

(選自華語教學出版社《中學生議論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評點]

本文先引述了清代書法家翁方綱與劉石庵的例子,接著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論點:人類要走向未來,就必須創新。再聯繫實際論述為了祖國的明天而創新。全文結構緊湊,層次井然。文章巧用故事來引出論點,論證論點,既生動形象,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文中既論述了“有創新才有進步”的觀點,又講了創新應具備的條件,論述周密,對人有很強的啟發作用。

【專題精練】

[文題之一]

讀“自信”

[應試指導]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題,寫作此題應注意三點。開頭部分宜靈活一些。可從生活現象中引出中心論點,可用與“自信”相關的名言佳句引出中心論點,也可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宜豐滿一些。可將“自信”與“自卑”、“自信”與“自負”對比,將自信的內涵闡解得更準確周密;也可以從“自信是戰勝困難的秘訣”“自信是超越自己的法寶”“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階梯”等方面,將“自信”內容寫得豐滿厚重。結尾宜精短一些。可引用“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之類的名人名言佳句照亮全篇,可運用“自信是照亮我們成才的明燈”等自創的警句畫龍點睛,也可以運用富有激情的排比句結束全文。

[文題之二]

生活中需要___________

請將上面的文題補充完整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字數不少於600字。

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題。若寫成議論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填充題目,所補內容要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要儘量體現時代特點。比如可填“創新”“合作”“誠信”“理解”“溝通”“寬容”“友誼”等詞語。二是安排結構。可用“總分總”的橫式結構來寫,也可用逐層深入的縱式結構來寫。三是展開論證。可用舉例論證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可用道理論證來增強文章的穿透力,可用對比論點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文題之三]

許多熟語中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比如:知足常樂、欲速則不達、人怕出名豬怕壯。你同意這些熟語中的觀點?請任選其中的一條熟語,自擬題目,自定立意,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應試指導]

此題可從正面入手行文,也可以從反面入手創出新意。比如就可以寫“不知足者常樂”“成功拒絕等待”“人要敢於出名”。現以《不知足者常樂》為例提供一種寫作思路。開頭針對“知足常樂”的熟語表明自己的觀點:“不知足者常樂”;然後舉例論證人類正是因為“不知足”才不斷進步和發展;再聯繫改革開放大業,深入論證“不知足”就是要勇於創新,開拓進取,取得更大的成績;最後總結:“知足只能得到暫時的快樂,而不知足才能得到長久的快樂。”

[文題之四]

兩年一屆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總要推出一批優秀歌手,這些歌手的歌唱水平不可謂不高,可不少的綜合素質測試卻讓人大跌眼鏡。有的把“安史之亂”中的“安史”當成了地名,有的不知茅盾的代表作,有的弄不清“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是何人詩句……

請根據上面材料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字數不少於600字。

[應試指導]

這是一則令人心痛的材料。若寫議論文,角度很多。比如——“歌唱水準”與“人文素養”,“成名以後的憂慮”,“僅有甜美的歌喉行嗎?”,“除了唱歌,你還知道什麼”等等。在表達觀點時,要注意語言的方寸。不可將這些歌手說得一無是處,不可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詞語,不可用太武斷的語句把話說得太絕對。

[文題之五]

只要你稍加注意,你一定會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洋名”——穿的衣服,睡的床單,吃的糕點,喝的飲料,玩的玩具,用的器皿,還有旅店、商場、髮屋,外加給新生的小孩取洋名也正成為一種時尚。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

[應試指導]

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話題,可以寫成議論文。全文可以這樣展開:先列舉生活中洋名泛濫的現象;再剖析洋名泛濫的原因,接著論說洋名泛濫的危害,最後呼籲不要迷信“洋名”。列舉現象的語言應簡潔,分析原因的語言應嚴謹,剖析危害的語言應凝重,發出呼籲的語言應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