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母校(一)國小——桑梓國小

前段時間見到中師班主任老師的女兒,她說宋老師退休了,寧鄉師範改名為什麼信息技術學院,搬遷到長沙來了,閒聊中,我才知道寧鄉師範變成一所中學了。至此,我的母校,國小、中學、中師,全都消失了……

國小——桑梓國小

桑梓國小,是一所村辦國小,什麼時候建校的?無從知曉。在我的印象中,它是鄉里難得的幾所完小之一——在我們讀五年級時,有不少鄰村的學生到我們學校來上學。

學校離我家很近,在家可以聽見上課、下課鈴聲。學校是個四合院,還有一座圍牆,校園裡,有幾棵高大的梧桐樹,每年春天,淡紫色的梧桐花開滿了樹枝,卻沒有一片樹葉,春雨過後,滿地都是淡紫色的小喇叭。

我們那時是年滿7周歲入學,我爸爸是老師,所以6歲就上學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留級的學生特別多,我記得和我一起玩的大凱,本來跟我姐姐同班,過了幾年跟我同班了,再過兩年,我上中學了,他國小還沒有畢業呢!後來我們一統計,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和我一起沒有降過級的,只有我和董春艷兩個人,董春艷說:“我也差點留級呢?是我爸爸堅決不同意,才逃過一劫的。”

我的親戚中,當老師的不少,爸爸本來就桑梓國小的老師,好像還是校長,我上國小時,他去鄉里唯一的中學當老師了。我讀國小時,一個舅媽教過我的語文,還當了班主任,一個姨教過我數學,平時叫舅媽、姨的人一下子要改叫老師,還真不適應。利姨在鄉下教書時,還沒有結婚,每次要住校時,她都帶我去作伴,一起住在學校里。有時,她還把我要好的朋友譚小翠也叫去,大家一起玩,真有意思!

教室的地面,是坑坑窪窪的泥土地,下雨天,教室的一個角落還漏雨。教室四周的窗戶,全都沒有玻璃窗,一到冬天,呼呼的風颳進教室時,老師就派我和另外幾個同學,沿著學校外的水溝繞到窗戶外面,拿著塑膠薄膜,用訂書機訂在窗戶上。等到風把塑膠膜都吹破的時候,天氣又變得暖和了。

冬天裡,我們課間玩得最多的遊戲就是“擠油”,大家沿牆根站成一排,一邊喊著口號一邊拚命地往裡面擠,經常擠得滿頭大汗,人太多,裡面的人被擠得難受,甚至因為力氣不夠被擠出來時,往往又跑到隊伍的後面,繼續運動。那時候,我們每天玩得衣服汗濕了,頭上冒熱氣了,又坐到教室上課,衣服穿在身上濕了又乾,幹了又濕,大家都習慣了,也沒見誰感冒。流鼻涕卻是常見的事情。

春天裡,農村的流行病還是挺多的。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學校規定每個人要帶一個搪瓷杯去學校,每天早上,我們排著隊,由老師給我們倒一種甜甜的藥水,我們挺喜歡喝的,下課時,還有同學拿著搪瓷缸去那個大桶子裡看看還有沒有剩下的“茶”。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一種類似於板藍根的預防春季流行病的中藥。當時,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腦膜炎”這種病,好像挺可怕的,得了這種病,會變成傻子。春天雨水多,總是要穿雨鞋去學校,那時,我們稱它為“套鞋”。很多同學是把它套在自己的鞋子上穿的,到了學校,就可以脫下套鞋,穿著自己的鞋子活動了。我好像沒有那么穿過,總是在鞋子裡面墊一些乾稻草,穿進去挺暖和的,因為總是跑啊跳啊,鞋子裡面也變得濕淋淋的,每次穿套鞋時,都得換一次稻草。

到了夏天,就可以打赤腳上學啦!不管男孩、女孩,一律打赤腳上學,下雨時,踩在泥地里,能看見泥巴從腳趾縫裡鑽出來,真有意思。上學沒有帶傘,放學時遇上下雨,很少有家裡人來送傘的,大家一個個勇士一般衝到雨里,全身淋得濕透,卻有說有笑地回家去了。

學校里,大概就一百來學生吧,我畢業的時候,我們班上就只有18個人。讀一年級時,是德高望重的熊老師教,她在我們村里教了好多年書,而且總是教一年級,她是個下放知青,和農村裡的人結婚生子,後來落實政策以後,也沒有回城裡去。我們村子裡凡是上過學的孩子,都是她的學生,所以各位家長都很尊敬她,都說她教得很好。學習拼音、漢字時,經常要聽寫的,打一百分的,就可以出去玩,有錯誤的,排著隊,老師當面一一指出,而且每錯一個,就要被老師用教鞭打一板手板。我也挨過打,不過覺得挨打並不痛,只是輕輕地在手板上拍一下嘛!學校的老師並不多,六個年級,不超過10個老師,舅媽是校長,也教一個班語文,還當班主任,但是,老師們什麼課都跟我們上。體育課時,我們到學校後山的操場學習排隊、報數,玩遊戲,有一段時間,我們要學習新的廣播體操,老師派我、譚小翠、李妹三個人去參加學習,然後回來教全校同學做,我教五六年級,譚小翠教三四年級,李妹教一二年級,老師們都在操場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管著學生,我站在台上,儼然一副老師的樣子,認真地教同學們做操;美術課時,有個叫王小青的老師深受同學們喜歡,她酷愛畫畫,教另外一個班的語文,上語文課時,經常自己給課文配上插圖,掛在黑板上,我至今還記得,她畫的牽牛花,畫在大白紙上,用了彩色的顏料塗色,掛在教室里,引得我們下課時都跑到他們的教室里去看,她教我們畫畫時,用彩色粉筆隨手幾筆就畫出來,而我們呢,都只能用鉛筆畫,那時的水彩筆還真是稀罕物,我很不會畫,經常是把白紙蒙在美術書上畫,她也從不責備,即使畫得不好,她也會經常給我們打高分,我總是滿意地上交作品,又滿心歡喜地看著那個紅紅的九十幾分,其實,我心裡完全清楚,自己的那個畫畫的水平根本不能打那么高的分數。音樂課被我們稱作唱歌課,語文老師兼了音樂課的,教我們唱“八月十五打月餅呀”,妹妹的班上有個高中生當代課老師,教他們唱卡通片里的《藍精靈》,我羨慕極了。

到我上中師以後,桑梓國小的學生就漸漸少了,因為每個村都是有村辦國小的,農村實行計畫生育後,隨著獨生子女的出生,村辦國小的生源逐漸減少,一年級都是隔年招一個班,慢慢地,變成一、二年級在桑梓國小讀,三年級以上就要到鄰村去讀書了。XX年以後,由於拆遷,桑梓國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山房地產的一棟棟別墅……

我懷念我的國小,懷念美好的小學生活,當時我們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當時我們有敬業的老師,有很好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