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題多元化放飛考生內心自由

聯考時節,我們不僅關心考生能否考好,還關心考生能否受到“良考”。聯考一為社會選拔人才,二為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招標”。若選拔標準不良,則出類拔萃者未必能過關湧現,於個人於社會都是不公正的損失。這也正是幾十年來不獨教育人士,而且整個社會高度關注聯考改革的所在。而種種改革之中,聯考語文的作文命題,是每一年都能引起諸多話題的重點項目。

昨日,國內的入口網站已將今年的聯考作文題目張榜公示。近年來,由於聯考自主命題的省市逐步增多,聯考作文的命題無疑正在出現一種多元化的姿態,對於考生的考察重點也開始有所不同:如上海讓學生談談韓流日劇、武俠小說、校園民謠對成長的影響,力圖扣應現代年輕學生的內心真實;湖北省則選取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片斷作題,考察學生的文言根底與思辨能力;而重慶以“筷子”為題要求學生作說明文,顯然側重於學生描摹狀物的能力。即便是今年的全國卷,亦分地區不同而有三個作文題目。除去技術性的考量之外,全國考生逐漸遠離全國共寫一道題的年代,背後大有整個社會變遷的線索,更有開放心靈自由的邏輯。

正如諸多人士所指出批評的,常年以來,我國的聯考語文作文命題,頗有以宏大概念政治掛帥的喜好,而令語文科目自身需要考察的想像力、文筆、趣味、敘事技巧、掌故積累等等人文價值淪為次要。而全國聯考作文的統一命題,其實便包涵在這一邏輯之中--黨的政策路線、國家的建設成就、全國性的道德風氣……理所當然要為所有人所關注,所有的國民無一例外地應當生活在這些內容與思考之下。所以“文革”接近尾聲,1977年中國恢復聯考,即以“心中有話向黨說”為題,次年題目則為“速度總是一個政治問題”;而至2001年,高層提出要“以德治國”、整頓市場秩序,聯考則有“誠信”的作文命題;2002年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國考生便要共表“心靈的選擇”。也正是因此,在非典疫情侵襲中國的2003年,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不約而同地將“抗擊非典”猜定為當年聯考作文的主題。雖不中,卻頗說明問題。

去年開始的全國大規模分省命題,為聯考語文作文的題目帶來多元化的生機。既然“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氛圍早已淡去,既然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多元選擇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鼓呼的價值與進程,那抽象意義上的“全國人民一道題”就實在是強求亦不可得的了,而具體意義上的“全國考生一道題”也當壽終正寢--畢竟大學要選拔的並非國士、公務員或者時評家。因此,聯考作文命題的地方化倘若能推動語文教育回歸文學與人文,讓學生的內心回歸生活與真實,才契合時代進步的暗示。

但慣性的力量仍然有跡可尋,不容小覷。在2004年各地作文命題出現了普遍側重語文要素與思辨能力的可喜局面之後,今年的各地作文命題,似乎又有些扣合大時局、呼應主鏇律的回潮。被某些專家贊為最有命題技巧性的北京作文考題《說“安”》,天津卷命題《留給明天》,都頗有要契合“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熱點概念;而廣東卷命題《紀念》,則是與仍然保留給部分地區使用的全國卷考題《銘記與忘記》不謀而合,也未免讓人聯繫今年乃是抗戰勝利60周年的大背景。

雖然大時局與主鏇律訴求的聯考作文命題也是多元化的題中之意,但必然會存有預設的強制邏輯與是非判斷,被老師灌輸了作文秘訣的考生,在立意論理上並無什麼太大自由發揮,甚至可容反彈琵琶的空間。聯考作文命題的多元化,原本不僅僅只是下放命題權那般膚淺,放飛考生的內心自由,須要讓語文與政治熱點保持當有的距離--也就是與那些預設的邏輯與是非判斷保持距離。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