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別讓外包成為自由空間的作文

今年6月,北京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市1萬名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費配備防走失手環,提供實時定位等功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對於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提高服務質量等,無疑是一種創新之舉。遺憾的是,有些地方把這事理解偏了,認為事情一脫手也就沒責任,甚至抱著服務外包就萬事大吉的心態,既不監督委託單位,也不重視民眾反饋。

外包即政府購買服務,是xx大中央提出的重要舉措,目的不僅是要節約財政支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更是從全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積極轉變的有力體現。社會需求既繁且多,不同領域的民眾又各有所需,政府包辦一切顯然會力不從心。經濟、社事、民生本是眾人之事,聚集民力是理所應當的,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協作開發共管,集納集體智慧和力量也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各地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快,公共服務投入顯著增加,各地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服務水平不達標、延伸交易灰色地帶、權利與責任主次不分等,究其原因,是績效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外包的單位沒有對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的監管,也缺乏應有的績效評價,這樣一來,外包就理所應當成為了懶政的退路。

正由於缺乏有效監督,一些政府採購人員、供應商、評標專家等通過權錢交易、商業賄賂等方式導致政府外包也成新災區。好事變壞事,難道是意料之中,可也絕非情理之外。一些職能部門有著利益瓜葛的社會組織優先成為承擔公共服務的社會力量,從而既留下了利益輸送的操作空間,又難以保證服務質量,這無疑與購買服務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中,最難的是弄清楚自己該放什麼、該管什麼。由於部分外包部門認為一包便全包,便萬事大吉,所以缺乏了應有的主人翁心態,公共服務外包只是一種減少資金浪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方式,而不是完全的責任也外包,政府部門始終是提供公眾服務的第一責任人,所以從始至終的監管與責任無法外包。

如此這般的服務外包,滋生了懶惰心理,使得原有的服務質量一再下降,使得政府公信力一再受創。規範政府購買服務的行為,現有法律法規猶顯不足,只有儘快啟動相關的立法工作,從保證公開性、公平性和效益性入手,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監管模式、考評模式,使外包不再是懶政的自由空間,從而真正實現財政資金養事不養人的初衷,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