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 曹陽 

●寫好話題作文,首先要善於“化大為小”

●寫好話題作文,其次要善於“以小見大”

●“獨闢蹊徑、表現個性”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

話題作文試題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題目只提供寫作內容圍繞的核心,而不以標題的形式提供具體明確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寫作範圍,而且範圍相當寬泛,要求所寫內容與話題相關即可,不要求歸納試題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並緊扣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話題作文一般要求自擬文題,而非話題作文不要求自擬文題,也不能另立文題。

在以上三個主要特點中,最主要的是“範圍寬泛”這個特點。由於“範圍寬泛”,給寫作者提供了更廣泛的發揮空間,有利於寫作者表現個性特徵,有利於選拔人才。可以說,以話題作文作為聯考作文主要題型之一,是聯考作文命題成熟的表現。

要想寫好話題作文,首先要善於“化大為小”。話題作文的寫作範圍十分寬泛,如果僅把話題當做一個僵死的概念,視為“鐵板一塊,不可分割”的整體,籠而統之去做文章,勢必內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一點要求就是善於在一個寬泛的範圍內,“擇其一點,不及其餘”,也就是只寫“大範圍”中的“某一方面”。給自己提供一個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的好舞台,這樣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容具體充實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針見血”。拿2000年聯考作文來說,要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樣一個大範圍“化而小之”,變為一個具體的小範圍,可以寫“生活態度”方面的,可以寫“辨明是非”方面的,也可以寫“意識轉變”“思維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養”“人物評價”“歷史反思”“職業選擇”“個性發展”等等方面的,這樣,“化大為小”,“化空為實”,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現題材多樣、迭彩紛呈的好局面。

再拿下面一個話題作文為例:請以“壓力”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要善於“以問領寫”:“什麼可以構成壓力?”“有沒有壓力?”“壓力來自何方?”“壓力帶來什麼?”“怎樣對待壓力?”等等,然後自己回答這些問題,從這些回答中選擇一二來寫文章,達到“化大為小”的目的。可以寫壓力來自過重負擔,也可以寫壓力來自責任感;可以寫壓力的從無到有,也可以寫壓力的從有到無;可以寫壓力來自外界,也可以寫壓力來自自身;可以寫在重壓下喘不過氣來,也可以寫變壓力為動力;可以寫要善於自我減壓,也可以寫“把壓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選擇其中一個來寫,不要貪多,否則會造成東拉西扯,空談漫議。

提醒同學們注意:善於“化大為小”,還要善於“以小見大”,從小的方面表現深刻的主題。這就要求作者在選擇“小的方面”的時候,注意所選方面的“現實性、針對性、典型性”。

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二個本事是“獨闢蹊徑、表現個性”。《考試說明》“發展等級”要求考生作文“有個性特徵”。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增強“選擇意識”。首先要善於選擇自己熟悉的、想說的(有話可說的),有一定拓展空間的內容去寫。要善於選擇新的切入點,也就是從新的方面認識事物、表現事物。

拿2000年聯考話題作文來說,可以從“認識世界的多樣性”“看到事物的兩面性”“講究包容性”“承認差異性”“尊重並發展個性”“增強批判性”“鼓勵創新性”“反對僵死性”“提倡靈活性”等角度做文章,不要簡單地停留在原話題的“豐富多彩”原地轉磨盤,更不要簡單地僅僅用一些事例去佐證原話題的正確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相關,就都符合話題作文寫作的要求,不要錯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當做一成不變的命題。

當然,“有個性特徵”還表現在文章的構思和表達上,但最主要的是“獨具慧眼”。在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獨闢蹊徑,表現出文章的新穎性和作者的創造性。

寫話題作文容易出現以下主要問題:

複製話題

試題給的是話題,要求圍繞話題“做文章”。怎樣做文章?就是要引發新的議論,展開新的聯想,講述新的故事,抒發新的感情。總之,不能停留在原處。原處僅僅是個起點,如果在原處轉磨盤,就沒有創造,只有複製而已。要既不脫離起點,又不止於起點,要從起點走出來或說擴展開來:既可以從起點向遠處延伸,也可以圍繞起點縱橫馳騁。須知,猶如母體和子體之間的關係,起點以外的東西才是你自己的創造,這才是“做文章”。為什麼非要寫“起點以外的東西”不可呢?因為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一位學者給出四個圖形,讓選出與其他幾個圖形不同的圖形”的故事,讀者已經聽過了,感受過了,不需要你再去重複提供同樣的材料。讀者需要的是新的東西:如果寫議論文,就要能夠幫助讀者深刻領悟其中道理;如果寫記敘文,就要通過描述自己的體驗或講述故事,使讀者有更具體、更強烈的感受;如果寫抒情散文,就要召喚起更新鮮、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感情……

總之,讀者不需要複製,讀者需要創新。不要簡單地原樣複製,舉出一個個相同的例子然後“鳴金收兵,得勝回朝”。與材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舉呢?如果作為新的論證的材料,當然可以舉,但要為自己新的論述服務,如果沒有新的論述,那就等同於原樣複製了,我們稱之為“複製話題”。

2000年聯考不少考生的作文有這種毛病。例如,開篇就“複製”,說有人喜歡山,有人喜歡海,這僅僅能表明社會上存在著“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現象而已,再也沒有什麼新的東西了。有的考生作文舉出榴槤和臭豆腐,說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這就沒有多大意義。有的考生作文所舉的例子很好,說“在一次聯歡會上,主持人拿一個塑膠袋,問大家這個塑膠袋有什麼用途,有人說可以當口罩,有人說可以當帽子,有人說灌上空氣可以當氣球。最後班長說把成千上萬個塑膠袋壓在一起,可以做塑膠板”。這些例子本身是不錯的,但可惜舉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沒能充分運用這個例子進行說理。有一些考生舉了“給一個溫度計測量樓高”“一加一等於幾”等智力測驗題或“某次考試失利每人總結的原因各不相同”的體驗等等,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錯的,可惜沒能進一步讓這些例子為論證服務,而僅僅把這些例子往那裡一擺就完事大吉了,這叫“以擺代議”。如果所舉例子與試題材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沒有什麼新的論述,就不僅僅是“以擺代議”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在一次報告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一個問題:四個圖形,找出一個與其他不同的。由於標準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這就能告訴我們生活中答案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