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教你寫作文之二

於漪教你寫作文之二:開闊視野,廣為採擷

——勤於積累

寫作上的“有米之炊”單靠在生活中觀察、搜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勤於積累。儘管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但一個人的生活範圍畢竟有限,要打開寫好作文的廣闊天地,須學習、掌握更多更廣博的知識,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為此,在青春年少之際,要廣泛閱讀,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以開闊視野,實實在在地下一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細功夫。再說,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經驗,都親目能睹,親耳能聞,親身實踐,通過閱讀,能懂得許許多多個人無法接觸到的事物,衝破個人生活的局限。須記住:閱讀是吸收,吸收得越豐富,表達時筆下越有神。

◆ 文心絮語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傳世名篇,中學生無不讀過。它不僅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情操給後人以深深的啟迪,就是對洞庭景色的描繪,也是景物描寫中的一絕。“朝暉夕陰”的萬千氣象,“霪雨霏霏”的陰風濁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勝狀刻畫得有聲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據說沒有到過洞庭湖,也沒有登過岳陽樓,筆下所描繪的巴陵勝狀,非親眼所“觀”,而是虛擬的。既是虛擬,為何又寫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絕呢?原來他有生活上的積累,再加上讀畫所得,筆下便出現絕妙好景。

范仲淹是蘇州人,從小熟悉太湖景色,後來又官貶饒州(現江西上饒),又對鄱陽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陽湖景的積累,再從滕子京那兒得到《洞庭秋晚圖》的畫,仔細閱讀,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巧妙地揉合,筆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靈活現。

上面這個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生活積累對寫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輕人常以作家為榜樣,勤奮地把生活中擷取的朵朵浪花記下來,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場景,精彩紛呈的對話,鞭辟入裡的議論,均可作點手記。生活手記是寫作素材的倉庫,經久不懈地儲存,必然富足。

也許有同學認為:我們的記性好,這些事物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忘不了,何必一丁點兒的東西要麻煩“筆”呢?其實不然。人類確實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據研究,人腦可以儲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時間也很長。巴金說過,有兩百篇文章儲存在他的腦子裡。日本索尼電器公司職員友寄英哲能背誦圓周率到小數點後2萬位。然而,任何一個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記憶,遺忘會悄悄跟隨著每一個人。因此,寫作材料的倉庫不僅靠記憶,更靠手勤。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說得好:“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寫作能力,還須勤於從書刊閱讀中採集,善於積累多種材料,凡材料厚實的文章,或啟人深思,或拓人視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學、積累的功力。眾所周知,馬克思為寫《資本論》,每天要到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去翻閱書刊,他前後翻閱了1500多種書籍,作了大量筆記。他在圖書館習慣坐同一個位置,有時一天在圖書館裡坐十幾個小時,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覺被踩成了兩個腳印。當然,中學生習作所要求的無法與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寫巨著的這種廢寢忘食、苦苦積累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精讀,擷取有價值的材料。有些佳作,不僅語言好,內容好,材料也很豐富,能增進知識,增長見識。閱讀時應精細、精心,反覆咀嚼,在理解、體會的基礎上摘錄備學備用的材料。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鑄煉語言》一文以十分豐富的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對學習語文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摘錄的價值。有的可直接摘錄,如: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引自清人沈德潛著的《說詩畔語》,全句是“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

賈島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相傳他在《送無可上人》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唐朝范陽人。他的《苦吟》詩前四句是:“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福樓拜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有的自己作簡要的概括,如:

文學語言同時要具備繪畫和音樂的特點,有色彩、有音響地來描寫生活和反映思想。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多次更易,先後用過“到”、“過”、“人”、“滿”,最後才選定“綠”字。

宋祁《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也經過多次改動,著名學者王國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必須向生活汲取,從人民的口頭採集語言。普希金跟奶媽學語言;列夫·托爾斯泰一接觸到民間語言,就立意改變自己的文風和語法;契訶夫聽到有趣的諺語立即記下;阿·托爾斯泰從法院裡審問犯人的一本記錄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俄羅斯語言,並依靠這個寶藏寫出了小說《誘惑》;高爾基說:“從16歲開始,我就是作為一個別人私語的旁聽者,一直活到現在的。”

社會急遽變化時,新事物不斷湧現,舊的關係不斷改變,語言受到衝擊,隨著發生變化。此時語言會出現大礦藏。儘管這種語言顯得幼稚、粗糙,乃至混亂,但其中確實埋藏著“語言的金子”。

請看,一篇短文中容納了多少有關錘鍊語言的材料,稍加摘錄,就有10條,如果不注意積累,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從記憶中消失,有時至多留下個模糊的印象。

博覽,同樣要注意積累,勤於動筆。在現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更要博覽群書,文史哲,數理化,音體美等等書籍均要涉獵。閱讀面廣,智力背景豐富,如蜜蜂採花,採過許多花,就能釀出蜜來。

積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摘錄式筆記。如上文所舉例子。可錄名言佳句佳句、精彩段落,可對書中、文中主要論點、主要內容摘其要記錄下來。

做卡片。可摘錄,可提要,可批註,可寫心得。

索引。如果要記的內容多,可採用索引的方法,把文題、書名、作者、頁碼等記在筆記里或寫在卡片上,備日後查用。

報刊剪貼。把報紙或雜誌上具有價值的簡短文章,剪下來貼在活頁本上以備閱讀、運用。

積累時可鋪開一定的“面”,廣為收集,也可先列若干專題,如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學習方法,名言佳句警句,科學天地等等,定向積累。

無論用哪種方法積累,有兩點特別要注意。一是積累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分類整理,千萬不能糊成一鍋粥,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難以及時而充分地使用;二是忌濫,積累的材料確有意義,確有價值,評註、心得也是真有獨特見地的,如果一般性的都撿到“倉庫”里,拉雜不堪,把“寶貝”淹沒,也成不了寫作的寶庫。

積累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近代學者梁啓超等等都在讀書積累方面下過大功夫。英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為了積累寫作材料,曾寫了幾百本讀書筆記,摘錄了兩萬數乾張卡片。

◆ 佳作借鑑

柿葉鋪庭紅顆秋

我家庭園正中偏東一口井的旁邊,有一株年過花甲的柿樹,高高的挺立著,虬枝粗壯,過於壯夫的臂膀,枝條特多,大葉四展,因此布蔭很廣。到了秋季,柿子由綠轉黃,更由黃轉為深紅,一顆顆鮮艷奪目,真如蘇東坡詩所謂“柿葉鋪庭紅顆秋”了。

柿是落葉喬木,高可達二三丈。每年春末發葉,作卵形,色淡綠,有毛,葉柄很短。夏初開黃花,花瓣作冠狀,有雌性和雄性的區別。雌性的花落後結實,大型而作扁圓形的,叫做銅盆柿;較小而作深圓形的,叫做金缽柿。我家的那株柿樹,就是結的銅盆柿,今秋產量共有五百多隻。可惜未成熟時,就被大風吹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