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中的畫龍點睛法

古人作詩文,常常以字字千鈞的警句點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為強烈和深刻,給讀者留 下了難忘的印象,獲得永久的啟示。畫龍點睛法的實質是在文章關鍵處,抓住事 物的特徵,用一二句話,點明題旨,使文章生輝,形神畢現。シ噸傺偷拿作《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兩種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遊客在不同景 物面前的覽物之情,然後重筆點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而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點睛之筆,熔寫景、抒 情、議論於一爐,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成為 世代 傳誦的名言佳句

又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宏偉,樓閣的壯麗,以及歌舞 之盛,美女之多,珍寶之富,最終卻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接著,就是點睛之筆:“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敗亡的歷史教訓 ,使文章題旨脫穎而出。セ龍點睛的“點睛”以“點”在何處為宜呢?這應視人物性格的發展,故事情節的推進,主 題思想的開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結尾或篇中。點在起首的,重在開宗明義;點在 篇中的,藉以因勢利導;點在結尾的,意欲深化主題。

總之,應“點”在文章的關鍵處,使 形象“活”起來,思想得到升華。而點睛之筆,必須言簡意賅,要言不煩,思想精闢,具有 表現力、說服力。因此,運用點睛之筆,既要鍊字鍊句,反覆推敲,又要含義深邃,富有哲 理;既要順勢點化,不露痕跡,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