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自我發展,人的完美軌跡。

自我否定,不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而是在理性分析自己,解剖自己的基礎上,對自己的缺陷、錯誤予以避免、放棄;對自己的所取得的成績不以永世之功來看,而是以銳利的眼光看出成功的光環下那絲若隱若現的黑點,從而知成績的不足,痛在改進,奮力向上,達到新的人生高度。

自我否定,是點燃自我發展的火花,在否定中,找到自己的缺陷,從而尋到新的奮鬥點。雕塑家羅丹用了不少的心血,把一尊“巴爾扎克”雕刻出來,完工之時,他帶學生來觀看這一得意之作。學生欣賞後讚不絕口,“真是惟妙惟肖,尤其是那手,您看,堪稱完美!”羅丹看了一會,驚呆了,鏇及,他衝出去拿了把斧子,朝那手砍去。學生嚇得直問為什麼,他吼到:“手,手,這該死的手,你記住,不要讓次要的東西沖淡主題,這手太完美了,人們觀看後只會記住手,而不是人。”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管窺羅丹治學的嚴謹,更重要的是他能自我否定,親手毀掉自己的心血之作,但正是這引燃了他的創作思維-------力求和諧、完美,從而在雕刻的藝術宮殿里不斷前進,奠定了大師的地位

自我否定,是引領自我那盞航燈。在不斷的否定中,讓屬於自己的那艘航船離正確的航線越靠越近,如同愛迪生髮明燈泡一樣,在經歷無數次實驗之後,雖然有一定成績,但仍不斷否定,終於找到生命的亮光,這正是不偏執於一條航線,而是努力尋找最適合自己軌道的結果。西晉歷史學家(名字暫忘,可查資料)擬寫一部三國史,他有較豐富的史論知識,也自信能完成此書,一天他聽說陳壽也在寫這方面的書,找來樣本一看,自知有生之年不可能達到其水平,遂燒掉自己的手稿,從此不再寫三國史,潛心研究史學研究,從而成一代史論大師。試想,當初若他固執於自己的《三國史》,結果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搞重複建設,且沒有賣點,自己也將埋沒在克隆的陰影里。他的自我否定,為自己挖掘到了一汪新的生命之泉。

自我否定,是自我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有“知足常樂”、“成事在天”的古訓,世人習慣在遇到挫折或失敗時嫁接責任於上天抑或命運,而不是深入思考,自我反省;一成功便以“知足常樂”為招牌,不思進取,躺在過去的榮光里停滯不前。天才一般不這樣,他們敢於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錯誤,否定成功後的沾沾自喜。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原因。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正當壯年,遭受奇恥之腐刑,開始時也曾有過“成事在天”之慨------皇帝都不支持他寫作了,可能《史記》是寫不下去了。但堅韌的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悲觀墮落,用千鈞之筆,支撐自己站起來,奮力揮毫。當書成草成之後,並不滿足,而是數易其稿,刪繁富簡,使之趨於完美,最後成就千古絕唱的《史記》

自我否定,莫斯科不相信曾經的榮光,從否定中找到新的生命源泉,向青草更青處漫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