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5、企業黨務幹部處境難,待遇不留人。調查中,有一位老支部書記這樣說:“青春獻給黨,老來無人養,先想靠兒子,兒子也下崗”。另有一位政工幹部說:“十年經理路路通,十年供銷成富翁,十年技術成高工,十年政工一場空”。反映出企業黨務幹部處境不好,缺乏應有的地位,沒有相應的待遇,普遍有一種失落感。不少黨務幹部感到在企業搞黨務不划算、冒想來頭,不安心工作,想跳槽,導致企業黨務幹部流失嚴重。

(二)原因分析

1、從客觀上看,主要是三個方面:

①體制根源。一方面,企業黨組織的職權十分有限。《黨章》規定:“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黨的基層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工作。”而“街道、鄉鎮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社區黨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工作,支持和保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和民眾組織充分行使職權”。同樣是黨的基層組織,由於企業黨組織不像地方政權機構的黨組織那樣,在各項事業中擔負“總纜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責,《黨章》賦予企業黨組織的職權也就十分有限。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而黨建的目標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這種有限的職權和目標的不同,必然導致企業黨建工作的艱難處境。另一方面,企業管理體制已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改制後的企業,根據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企業原有的黨政工“三架馬車”的管理格局不復存在,客觀上造成企業黨組織領導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削弱。企業領導由對上級和組織的負責轉變為對出資人和股民的負責,對不是共產黨員的經營者,黨紀的束縛也無法實施,企業黨組織的保證監督作用在客觀上受到了影響。改制後企業的職工特別是黨員職工在身份上由過去的“全民固定工”轉為“契約工”,在感情上由“為黨和國家作貢獻”轉為“出資人打工”,心理失衡,企業黨組織要求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組織發動職工開展各種活動的一般性號召,難免有些蒼白無力。

②經濟根源。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行政角色逐漸消失,傳統的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公平合理的競爭秩序正在逐步形成。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中,由於要發展企業,要負擔離退休人員的工資等等,背負沉重的包袱,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許多國有企業是慘澹經營,甚至無法經營而破產,企業經濟上不去,沒有錢,職工工資都發不出,生活困難,黨建工作失去了物質基礎,必然難有作為。另一方面,改制後的企業,從為出資人爭取最大利益出發,機構設定以生產經營為中心,部門少、人員精,過去的組、宣、紀等政工部門一般不再設定。從已改制企業的情況看,情況好的設一個政治工作部,一般多在工會或辦公室、人事部門裡找一兩個人代管,正常工作時間內黨建活動的組織也比過去困難得多,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更加困難。

③歷史根源。過去,強調“黨領導一切”,、“一元化領導”國有(集體)企業也不例外,企業的廠長(經理)、書記一人擔任,實際上黨已代政,企業黨組織包辦了企業的所有事務,在那個年代裡,黨的影響和威力無處不在,人們敬慕、嚮往黨。一些人留戀歷史,留戀過去,仍然是習慣思維、傳統觀念,難以從歷史中走出來,面對改革的新形勢和市場競爭中出現的新情況,束手無策,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