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業調研報告4篇

著力調整結構,加快建材工業轉型升級

建材工業是我市的傳統支柱產業,是我市實施“3331”百億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XX年全市建材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利稅12億元,產值上億元的企業35家的目標,必須加快以水泥、玻璃、電瓷、化工陶瓷等為重點的建材工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建材工業轉型升級。

一、客觀評價我市建材工業發展

近年來,全市建材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水泥、工業陶瓷、電瓷、玻璃為主導的建材工業體系。建材企業達500餘家,其中水泥企業38家,工業陶瓷企業176家,電瓷企業80家,玻璃生產企業2家,化學建材企業6家,化工管材企業1家,新型牆體材料企業120家。主要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浮法玻璃產品占全省的90%以上,工業陶瓷占全國的70%以上,電瓷占全國的30%以上。建材產品產量不斷增長,僅去年水泥就增長15%,工業陶瓷增長了17%,混凝土外加劑增長了20%,新型牆材增長了12%。大量新工藝、新技術被採用,水泥行業發展了新型乾法水泥;工業陶瓷採用了隧道窯、梭式窯等新工藝;電瓷企業推行了煤改氣工程,普及清潔能源。“十五”期間,取締了浪費資源、影響環境的55家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企業。

二、正確認識我市建材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儘管我市建材工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整體上是“大而不強”。即產量大、企業數量大、職工數量大、能源消耗大,但在規模、技術、產品結構上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少。全市現有建材企業500餘家,但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很少。38家水泥企業中,只有日江、正大等2家年產100萬噸以上,蘭豐、久久等2家年產60萬噸以上,達到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年產200萬噸以上規模的只有1家在建企業印山台水泥,其餘均是年產10萬噸左右的小企業。239家工業陶瓷企業中,年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只有42家,目前還沒有一家上億元的龍頭企業,缺乏採用自動化流水生產線,年產值上億,甚至5億、10億的龍頭企業支撐。規模達不到,成本降不下來,利潤上不去,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大。

2、產品銷量大,銷售利潤小。由於國家基本建設加快,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產品供需兩旺,價格穩中有漲,但企業的利潤並未隨銷量上漲而上漲。一是因為煤、電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擠占了利潤空間;二是我市建材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競相壓價,兩敗俱傷,造成建材產品市場份額大利潤少。

3、低檔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短缺。一方面中低檔產品大量積壓,供過於求;另一方面高端產品嚴重短缺,供不應求。目前全市38家水泥企業中採用立窯生產的有35家,由於國家對建築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低標號產品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少,這類企業的市場也會越來越萎縮。同時,根據國家有關政策,XX年換髮水泥行業生產許可證,這35家立窯生產企業很可能拿不到新的生產許可證。工業陶瓷行業中,80%的企業都在生產化工填料,20%的企業都生產研磨瓷球,產品相似度在90%以上,屬低水平重複生產,“人無我有”的個性化產品幾乎是空白,而且200多家企業僅有4個商標。

4、節能減排壓力大,可持續發展空間小。建材工業是環境污染的大戶,每年排出的大量廢氣、廢渣、廢水對環境影響很大。建材工業又是資源消耗大戶,我市水泥每年要消耗石灰石600萬噸,工業陶瓷每年消耗瓷土45萬噸。除此之外,資金、能源、交通方面也制約了萍鄉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建材企業貸款難問題突出,很多企業“不缺技術不缺市場,就是缺少資金”。工業陶瓷因本地煤炭達不到技術要求,需要從山西、內蒙古等省區購進,成本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市場競爭力。交通運輸成本較大,據測算,年產100萬噸的水泥廠需要700輛次/日的車流量,XX年全市水泥行業發展的目標是1000萬噸,僅此一項就需要7000輛次/日的車流量,工業陶瓷、電瓷、玻璃等都是對交通需求較高的產品,目前的鐵路運力滿足不了需求,大部分產品還是通過高成本的公路運輸。

三、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做優做強我市建材工業

(一)推進“生產基地化”,提高產業聚集度

1、科學布局建材產業,引導企業向基地集中。一是科學布局產業。根據各縣區現有產業實際,綜合考慮建材行業的各方面要素配置,在全市科學布局水泥、電瓷、工業陶瓷、玻璃、管材等產業,為塊狀發展、集群發展、規模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實行“抱團”發展。充分發揮生產基地化便於集中管理、集中服務的優勢,實現政策、服務等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減少投入,開展企業集中與合作,加速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不斷完善產業鏈。三是培育基地支柱產業。水泥行業應根據其運輸成本高、銷售半徑小的特點,綜合考慮資源、交通、環保等條件,在各縣區培育發展一戶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工業陶瓷要以安源區(含經濟開發區)、湘東區為主要生產基地,安源區(含經濟開發區)依託管理、技術優勢,走“高”、“精”、“尖”的發展道路,湘東區依託湘東陶瓷產業聚集區,吸納企業聚集,五年內引進企業150家,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電瓷業應抓住蘆溪電瓷整合擴產的有利時機,靠大聯強,組建航母級企業上市融資;玻璃工業圍繞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牆材圍繞武冠實業,實行聚集式發展。

2、積極引進配套產業,形成產業鏈。一是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充分發揮建材工業消化工業廢棄物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充分利用陶瓷生產中的煤灰、陶瓷廢泥、破碎殘次品以及煤矸石等廢料生產空心磚,利用粉煤灰生產水泥,產生的餘熱建熱能發電廠,根據我市粉煤灰、煤矸石、爐渣等工業廢棄物多的實際,建議把這類相關企業納入建材工業生產基地,充分、有效地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引進上下游產品。引進高嶺土、石英砂等要素企業為玻璃、陶瓷提供原材料;引進焦化企業解決陶瓷企業的能源問題。依託工業陶瓷企業引進陶瓷化工、瓷土開採加工、彩印包裝、耐火材料等相關行業;依託玻璃工業引進發展玻璃深加工和套用企業。三是集成配套服務。在生產基地內集成研究中心、設計中心、會展中心、物流中心、行銷中心、信息中心,通過發展研究所、創意園、試驗基地等,提高生產基地對企業的吸引力,增強建材企業的內在實力。

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打造建材“航母”。一是著力調整結構。水泥產業要重點支持和發展日產5000噸的上栗印山台、日產4500噸的湘東蘭豐和日產2500噸的蓮花惠金;工業陶瓷和電瓷要重點發展綠寶陶瓷、中天化工、新景特陶瓷、神馬實業、五星陶瓷、強聯電瓷、高強電瓷等企業;玻璃行業要重點發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牆材及化工建材要重點發展以武冠實業以龍頭,聯友建材和眾大高新材料為骨幹的企業。二是實行強強聯合。以蘆溪縣強聯電瓷共鑄企業集團為契機,鼓勵乾法水泥、高壓電瓷、工業陶瓷等行業的企業強強聯合,讓資金實力強的企業聯合起來,組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聯合體,避免無序競爭,共同解決發展難題。三是大力招商引資。陶瓷產業要盯緊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水泥行業力爭引進能夠提升產品檔次,形成規模效應的水泥巨頭,蘆溪電瓷大力引進中國中材集團的投資。四是鼓勵併購重組。對市場競爭力弱的小企業,鼓勵以“大魚吃小魚”的方式併購,擴大企業規模,整合優勢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實施“品牌特色化”,提高核心競爭力

1、發揮特色優勢,做優做強傳統產品品牌。一是發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萍鄉境內石灰石品位高、資源豐富,高嶺土抗拉力、高絕緣,粘土性能好的優勢,加大新技術的開發套用力度,關停一批資源浪費大的小企業,做好節能降耗文章。二是發揮勞動力優勢。充分發揮我市建材工業起步早,培養了大量熟練工的優勢,主要培養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建議在萍鄉高專設立材料專業,將其作為萍鄉建材工業培養輸送專業人才的基地,同時,從外地引進工程師、研究人員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在技術學校、職業學校等設立建材專業班,培養熟練工人;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結合,與各建材企業聯姻,加大對農民工的建材專業知識的培訓力度,形成建材產業大軍。三是發揮市場優勢。建議設立萍鄉建材產品展銷市場尤其是設立工業陶瓷產品展銷市場,做大做強萍鄉建材品牌,讓全國乃至世界認可萍鄉建材,形成“買建材到萍鄉”的共識。要發揮傳統建材產品在省內外、國內外的“知名”優勢,做好品牌,除繼續打造“青峰”、“久久”等省內知名品牌外,要充分發揮“武冠”這個萍鄉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全力打造“中國工業陶瓷之都”,對外統一推介“萍鄉電瓷”證明商標,著力培養一批在省內、國內甚至國際上都能叫得響的品牌。

2、加快新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勵有條件的建材企業設立技術研發中心,安排不低於年銷售收入3%的資金用於研發,省、市的科研資金要向有新成果、新產品的企業傾斜。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校聯合。針對企業規模較小,研發資金不足的普遍情況,促成產學研聯合,利用中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市校合作院校的科研資源,研究新產品,開發新技術。三是組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針對我市中小企業無力組建科研機構的實際,建議組建重點企業或重大關鍵技術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鼓勵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組建研發平台,發揮服務平台一頭聯繫企業,一頭聯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引進消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端檢測和行業信息等方面的服務,有效解決建材行業的共性問題。

3、加快科技創新,打造發展平台。一是積極採用新技術。水泥行業要重點發展乾法水泥,XX年乾法水泥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工業陶瓷要向環保、蜂窩、電子等高科技陶方向發展,全面淘汰倒焰窯,大力發展燃氣窯燒成技術,積極採用靜壓、熱壓注成型等先進的成型工藝。電瓷行業要向“高電壓、高強度、高等級”的大套管、大棒型電瓷方面發展。玻璃及其他建材要重點開發和生產優質浮法玻璃、高檔工程玻璃、鋼骨架複合管、安源管道、騰飛新型塑膠管材等產品。二是建設“三個中心”,壯大“一個市場”,即建設“人才培育培訓中心”、“國家級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國家級產品檢測中心”,壯大“萍鄉建材大市場”,以此為平台扶優扶強,做大產業。同時,整合市矽酸鹽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資源,加大科研力度,為建材產品推陳出新發揮作用。三是創新行銷方式。利用三維圖像進行產品的整體效果展示,利用網際網路進行與顧客的互動行銷,設立“萍鄉建材網”,集中宣傳萍鄉建材,發展網上行銷。

(三)實行“管理規範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打造“誠信平台”,破解惡性競爭難題。建材行業內部惡性競爭問題,特別是工業陶瓷長期以來互相壓價、相互拆台的問題,成為制約行業發展壯大的一大頑疾,有關部門要摸清情況,找準原因,提出可行性意見,破解難題。一是加強調查摸底。各縣區、鄉鎮街有關部門尤其是主管部門要深入企業,了解情況,推廣建立企業“誠信檔案”,提倡企業打造誠信平台,良性發展。二是統一稅收標準。實行以銷定稅,嚴厲打擊企業偷稅漏稅行為,嚴格禁止縣區、鄉鎮街降稅讓利,使企業在同一起步線上競爭,自然優勝劣汰。三是鼓勵企業錯位競爭。惡性競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容量有限,產品相對過剩,根本的解決措施就是減少過剩產品。要通過加強產業調控,引導過剩產業、產品的生產企業轉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優質品牌,提高科技含量,開發高端產品,避免在同一層次上拼殺。四是加大監管力度。成立包括公安、檢察院、法院、工商、建材行業辦等執法、職能部門在內的專項機構,對在競爭中“耍小動作”、不按規則出牌的企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該罰款的罰款,該吊銷執照的吊銷執照,該判刑的判刑,同時在相關媒體上公布,降低客戶對該企業的信任度。

2、解決企業難題,提供優質服務。一是解決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普遍性問題,要繼續加強政銀企合作,發揮政銀企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建立銀企洽談合作機制,強化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創造條件組建農村合作銀行,爭取南昌商業銀行在萍設點,扶持企業上市。同時增強企業的信用意識,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現代管理制度,降低銀行貸款風險,形成良好的融資環境。二是解決企業資源問題。建議市政府組織對全市礦產資源進行全面勘查,探明詳細儲量,做出科學規劃,服務長遠發展。三是解決交通運輸成本高問題。一方面要根據生產基地的布局提高運力,有條件的地方應提高鐵路運輸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充分發揮其作為“第三利潤源”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上的作用。

3、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內部管理長效機制。一是做企業合法利益的“代言人”。以行業協會的名義保護會員的正當利益,促進行業良性發展,使企業形成“有困難,找行會”的共性思維,辦成單個企業難以辦到的事情。二是做企業溝通聯繫的“橋樑”。建立會員企業定期聯繫制度,促進會員之間加強聯繫,加深感情,加大協調,爭取把矛盾化解在行業內部。三是做企業發展的“服務員”。開展經常性的調查,為會員企業提供本行業發展規模、產品結構、質量水平、裝備情況、人員素質與企業需求等方面的情況,邀請專家論證,制訂行業發展規劃,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紡織工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2024年工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全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及運行特點

是的傳統產業,也是的4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紡織業(含服裝工業、下同)已成為擁有最初的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產業群體,其內容已涵蓋化纖、織造、針織、脫漂、服裝五個重要的紡織領域。

截至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29家,占全市規模工業總數的18.1%,單位個數居市縣市區之首,主導產品有棉紗、藥紗坯布、醫用紗布片、服裝、滌綸短纖維、防護口罩等若干個品種,全市紡織行業已涉及紡紗(6家)、醫用紗布(5家)、棉布(12家)、化纖(2家)、服裝(3家)等6大門類,現有紡紗能力30萬錠(其中:朝陽紡織5萬錠、凱達紡織5萬錠,中冠紡織11萬錠),資產總額91408萬元,從業人員7099人,占市屬規模工業從業人員數的30%。年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697萬元,其中:奧美、朝陽公司分別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利稅總額13000萬元,入庫稅收3000萬元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年產混支紗3萬噸,藥紗坯布2.75億米,醫用紗布片7033萬包,各類服裝500萬件,滌綸短纖維3500噸,防護口罩6000萬片。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技改上檔升級,紡織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織造行業擁有各類織機1500台,其中:噴氣織機80台,劍桿織機110台;擁有各類細紗機480台套(按420錠1台車計算),位居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高檔縫紉機700台套。

(一)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紡織業已成為擁有從最初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群體。依託豐富的棉花資源進行紡紗→織造→脫漂→製造。朝陽紡織、中冠紡織、森達紡織、金格紡織等4家主要棉紡織企業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萬噸,紡紗後連結到下游衛材行業,衛材行業全年耗用棉紗1.4萬噸,以此生產製造醫用藥紗布、帆布,然後連結到服裝企業生產服裝。

(二)塊狀特色比較鮮明。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醫用衛生材料為主導,江南產棉大鎮百里洲鎮以棉紡織業為主,仙女經貿區以服裝製造業為主,尤其是開發區工業園特色鮮明,已形成織造、摺疊、脫漂一條龍生產體系。

(三)紡織行業外向度較高。近幾年,我市堅持“工業立市、開放活市”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資,努力擴大出口,外向型經濟尤其是紡織產業對全市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年全市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2849萬美元,紡織服裝業成為我市四大出口創匯支柱產業之一。

從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看,影響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偏小,缺乏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二是技術裝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產品檔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創新和市場應變能力不強。

二、準確把握紡織工業發展趨勢,合理定位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隨著社會進步和紡織後配額時代的來臨,紡織工業的發展受消費需求變化、國際競爭和科技進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總體來看,目前國際國內紡織業總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四點:項目注重高起點,產品注重高品質,技術注重快創新,產業注重大集群。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找準自己的定位,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我市紡織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未來五年,我市紡織工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培養優勢企業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約經營,突出發展“專、精、特、新”產品及本地優勢產業,努力爭創名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紡織工業。

(二)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目標

到,全市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0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5億元以上,出口8000萬美元以上。紡織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和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40%以上,新創省級知名品牌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00萬元的紡織企業發展到15-20家。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總產值/全部職工平均人數)達到25萬元以上。

(三)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重點

1、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

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繼續淘汰落後設備和工藝,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棉紡織:加快更新改造落後的紡錠生產能力,淘汰有梭織機,提高清鋼在線上組、精梳機、自動絡筒機、電子清紗器、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在室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以上,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改造現有裝置,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針對市場需求,適時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成長點。重點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印染後整理:印染後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體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藝技術。同時,要切實解決印染的環保問題,要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劑,制訂較為合理的印染工藝,重點提高化學類(如重金屬殘留、含氯酚、氣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紡織品生態檢測項目的合格率。

服裝:最佳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行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製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形成整合優勢

繼續支持優勢企業、出口骨幹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提高生產集中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強產品開發與設計、市場行銷與服務兩個重要環節的建設,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跨國投資辦廠和推行國際化行銷。

通過聯合、兼併等資產重組方式,支持化纖企業,建成跨地區、跨行業的集團,向下游整合發展,引導化纖面料開發較好、並有一定市場的占有率的紡織企業向上游整合發展,提高生產集中水平、技術先進和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鼓勵優勢企業在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環節上集中精力發展,而對那些不專長,不便於集中管理的環節進行外包,形成一個優秀企業與多個外圍企業甚至個體生產這個共生體,共同打造我市紡織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調整,形成2~3家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業主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重點是通過調整與重組,向開發型、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培育核心競爭力

面對“後配額時代”,紡織行業要想求得長遠穩定的發展,必然轉變一味追求擴大產能的發展方式,積極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增強創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提高產品質量:要從更新設備、套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強管理、提高技術工種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注重產品的綠色環保等方面下功夫,著力提升紡織品的質量,創優質品牌,以較高的產品品質在市場上站住腳跟,謀求發展。

增強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企業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二是中小紡織企業要藉助大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合與配套協作;三是要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設計能力,逐步發展企業自主智慧財產權。

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市場瞬息萬變,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紡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中心,廣泛收集國際國內政策、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原材料生產與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迴避風險。

信息化是推動工業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業在加快改造、升級過程中,必須加快推進信息化,提高信息技術的套用水平。要用信息技術帶動紡織工業調整、發展和產業升級,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紡織生產全過程。行業信息化基礎建設要從運用信息網路技術改造紡織企業傳統生產、經營和基礎管理模式入手,推廣套用生產集散控制系統(dcs)、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系統(cad/cam)、企業資源計畫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以及市場快速反應系統(qr)等。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為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跳躍式發展創造條件。

5、加快項目建設

根據國際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內在生存、發展要求,我市紡織企業在今後3-5年要重點加快醫用衛材和印染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紡織產業鏈,填補“印染鏈”的空白,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三、加快紡織行業發展的幾點政策思考

(一)加快紡織工業園區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業主開發”的原則,通過高標準規劃、培植地方紡織產業集群,進行上下遊資源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開發區紡織工業園,使我市紡織產業適當集中連片,發揮聚集效應;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謀劃、建設一批重大發展項目。要把發展紡織產業集群作為發展我市紡織工業的重要平台,在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最佳化服務環境

一是抓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和重點企業,進一步整治發展環境,為紡織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競爭環境,為其發展提供更廣泛的服務。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支持重點企業上市或“借殼”上市。三是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形成投資多元化格局。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計畫、財政、金融等手段,對棉紡生產能力繼續實行總量控制,防止重複建設。

(三)推進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通過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體系、中小企業信息網、中小企業培訓體系、中小企業創業輔導體系等五大體系對紡織行業進行扶持和引導,促進紡織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2024年工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截止到XX年9月底,全省有國家級3個、省級開發區30家、市縣級工業園區173家,批准規劃面積1313.8平方公里,建成土地面積325平方公里,出讓土地面積209平方公里,收取土地出讓金98.6億元,現有企業數8525個,註冊資本748.4億元。全省開發區和工業園區XX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68億元,占全省的14.1%。園區經濟正在成為我省工業化、城鎮化的主要載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省級以上開發區經濟成長迅猛,部分開發區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年,全省開發區全年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3億元由XX年的占全省的比重4.7%提高到7.4%;完成工業總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37%;完成企業經營收人827億元,同比增長43%。

園區已經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至XX年底,全省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累計引進外資項目732個。其中省級以上開發區累計引進外資項目683個,契約外資3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9億美元,分別占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累計總數的12.9%、48.8%和47%。XX年,省級以上開發區新批外資項目123個,契約外資5.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7%、75%和1倍。三項指標占全省總數的比重由上年的35.4%、46.1%和37.7%分別上升為36.4%、58.5%和67.7%。

園區經濟成為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以吸引外資為主,以發展現代工業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省開發區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近年來,各級開發區在努力擴大引資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引資的質量,吸引了新加坡佳通、日本日立、香港偉業、德國庫爾茲、海爾、康佳、科龍、實達電腦等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海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開發區,促進了全省及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馬鞍山市是以鋼立市的傳統重工業城市,長期以來該市經濟形成了以鋼為主、國有經濟占絕對控制地位的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顯得越來越難以適應。通過興辦開發區、工業園區,以特殊優惠政策和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國內上市公司、沿海民營企業入區,有力地促進了該市國企改革重組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如浙江萬馬集團參股原國企工具機總廠,中橡公司整體收購原國企炭黑廠,聖戈班公司與國企馬鋼巨龍公司合資設立聖戈班管道公司,格力電工收購原國企電磁線廠等等,實現了國有資本的戰略退出,有效激活了國有資產,解決了大量就業。目前聖戈班管道、中橡化工等企業均在國內同行業中位居前列,為該市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園區已成為我省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據省統計局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共累計就業人員45.02萬人,其中省級以上開發區就業人員達32.11萬人。省級開發區當年就吸納新增就業人員6.07萬人,占全省新安排就業人員的20.2%。

園區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省發展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後,各地把發展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集中有限資源,依託城鎮辦好縣級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小園,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不斷改變過去那種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做法,不斷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和特色產業,形成產業優勢,增強城鎮的產業集聚功能。同時,通過產業的集聚,經濟的繁榮,擴大了城鎮的經濟容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空間,區園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角和最主要的經濟成長點。坐落在肥東、寧國、太和、濉溪、潛山、懷寧6個縣(市)的省級以上開發區,XX年共完成工業增加值16.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8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57億元,分別占6個縣當年總數的32.3%、23.9%和18.5%。一些起步早的縣(市)工業園區,隨著實力的增強,在縣域經濟成長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十分明顯,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縣域經濟快速增長。如肥西桃花工業園區,XX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5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54億元,分別占該縣當年總數的18.7%和50.9%。

園區經濟發展的階段和問題

我省開發區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

雖然我省開發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推動我省改革開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省開發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和沿海先進省市有著較大的差距,大部分開發區對外資的吸引力還不強,規模還較小、享受的優惠政策較少。此外,目前,我省大部分工業園區剛完成園區規劃,剛進入實施階段。從總體上來講目前我省園區經濟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

與沿海省份相比,我省開發區總量少、類型單一。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XX年初,江蘇省擁有12個國家級開發區,68個省級開發區;浙江省擁有8個國家級開發區,5個重點省級開發區,48個省級開發區;福建省擁有12個國家級開發區,66個省級開發區。山東省擁有6個國家級開發區,59個省級開發區。此外,這些省份還有數量眾多的各類工業園區。

從類型上來說,這些省除了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外,還有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農業開發區、民營經濟開發區等類型的開發區。

從區位上來講,我省開發區比不過東部沿海;從優惠政策上來講,我省開發區享受的優惠政策比不過經濟特區、國家級開發區;從發展的歷史機遇上講,我省的開發區生不逢時,錯過了1993年前後發展的黃金時機。當前,國務院對開發區進行的清理整頓,客觀上對我省園區經濟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從外資來源的構成來看,我省吸收外資的大部分來自東南亞的中小資本。來自跨國公司的資本只占相當少的比例,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占全球總額的70%以上。世界排名前500家著名跨國公司有113家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在我省開發區投資只有十來家。

從開發效益來看,XX年我省32個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區的gdp僅3.34億元,即使是最好的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只有5.12億元。而XX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11.56億元,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約為7.45億元。這說明我省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進區企業規模效益還不夠大,開發區土地經營的集約化程度還很不理想。

從經濟成長的帶動效應來看,XX年我省32個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量僅占全省總量的26.1%,同期開發區 gdp合計數僅占全省總量7%,XX年全省開發區gdp的增量占同期全省gdp增量的31%。這說明,除合肥、蕪湖少數地方外,我省開發區從整體講 經濟成長極 作用還不夠顯著。

從全省33個開發區比較來看,三個國家級開發區情況較好。XX年,這三個開發區完成的gdp占全省開發區總數的54%;完成的財政收入占全省開發區總數的73%;引進的外商實際到位資金占全省開發區總數的48%;截止到XX年累計完成的建成區面積占全省開發區總量的40%。在省級開發區中,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開發區和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較好。合肥龍崗開發區、蜀山開發區、濉溪開發區在省級縣屬開發區中也算是較好的。此外,有些開發區雖然起步較遲,但近兩年來發展勢頭強勁,馬鞍山開發區等。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遺憾的指出,有些開發區發展較慢,有極少數開發區多年來幾乎沒有什麼動作,個別開發區在發展過程中走了彎路。這些教訓都是值得記取的。

從管理方面來看,我省大多數開發區乃屬於傳統型、粗放式。在信息的加工、儲存、傳輸方面手段陳舊。電子政務、網路辦公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表象上,與沿海先進開發區相比較差距較大。

上半年工業基地的調研報告
2024年工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工業基地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分期開發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水、電、路、熱力、綠化、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總投資約10億元,計畫建設周期為3-4年,預計至XX年建成面積將達12.7平方公里。

一、a區b發展工業基地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工業基地選址a區b鎮西北方向,位於長沙市北郊,湘江長沙市區段下游東岸,飲用水源保護區下游。地形以小丘陵地為主,農田約占20%,適合發展工業。

2、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路均有延伸至此,形成比較龐大便利的交通網,在交通運輸上形成相互補充。

3、資源豐富。依託華電長沙電廠提供電力資源、星常天然氣長輸管道提供燃料資源、湘江水濱擁有大量水力資源和郊區周邊人力資源豐富。除此之外基地的丘陵地形由於可耕農田較少,土地資源也相當豐富。

4、規劃布局合理。工業基地按“一廠、兩片、四帶、四路、五區”的空間結構規劃。

5、產業定位準確。基地以化工產業區、電力配套與新型建材產業區、綜合產業區、倉儲物流為主導產業,建成以產業集聚、物質循環利用和能量梯級利用為特徵的工業經濟循環體系,實現區域資源、能源的集約利用和基礎設施、信息的共享,使之成為現代循環經濟工業基地。

(二)企業優勢

1、公司實力強勁。a經濟開發區b循環經濟工業基地管委會下設a經濟開發區b循環經濟工業基地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開發公司是a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經a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註冊,註冊資金3000萬元。

2、財務狀況明朗。開發公司XX年度報表經c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總資產83717萬元,各項負債4995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9.7%。依據企業XX年度財務會計報表數據,以及企業基本情況和發展前景,通過湖南a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等級評定系統測算,公司信用等級屬a級信用企業。

3、組織機構簡練,職工隊伍綜合素質較強。開發公司實行市場運作,負責規定範圍內的開發、建設、融資等工作。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威信,班子團結協調,是一支有知識、懂管理、曉經營、富有朝氣的管理隊伍。

(三)政策優勢

工業基地於XX年6月經市政府批覆同意更名,同年7月經市發改委(長發改〔XX〕3號檔案)批准立項,並於同年12月列入長沙市規劃建設的三大產業基地之一、長沙市XX年“兩幫兩促”百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能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二、工業基地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投資需求缺口大,難以適應快速發展要求。在長沙市的企業中,普遍反映融資困難的問題,技改項目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如洛軸準高速鐵路客車軸承項目,是為適應我國鐵路運輸不斷提速的需要,並為打開國際鐵路軸承市場而立項的,確應加大投入力度,進行各種技術改造,但因資金缺口較大而進展緩慢,但目前公司資金總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它的收入來源比較狹窄,資金的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和稅收返還。

3、資金的收攏比較遲緩。第一來源:土地出讓收入本項目規劃總占地面積2018.22畝,為b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一期範圍內工業用地,計畫於XX-XX年才能全部出讓完畢(不含建設期),屆時出讓總收入64582.95萬元。第二來源:財稅體制分成收入根據a區人民政府稅收體制檔案,b循環經濟工業基地引進企業實現的基建稅收及產業稅收由循環基地與銅官鎮7:3分成。XX年底僅0.6億。

三、投資風險

1、不可抗力風險,任何因交易所不能夠控制的原因,包括地震、水災、火災、暴動、罷工、戰爭、政府管制、國際或國內的禁止或限制以及停電、技術故障、電子故障等其他無法預測和防範的不可抗力事件,都有可能會對投資者的交易產生影響。

2、政策風險,政府有關政策會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台,引起的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3、為獲得不確定的預期效益,而承擔的風險,在投資中可能會遭受收益損失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因為貨幣時間價值的存在,有可能貨幣貶值,投資實現的收益太低,不足以補償本金因稅收和通貨膨脹而減少的部分該基地發展存在一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投資都會有風險,但站在本公司的立場,綜合考慮,此項目是值得投資的。

四、關於工業基地的投資建議

1、進入投資市場一定要有投資風險的意識。因為在投資市場之中,收益和風險是始終是並存的,因此要審查項目計畫是否成熟,看它的利潤點在哪裡,是否有能力獲取足夠的收益,該項目至少能有能力獲取足夠的收入以保持收支平衡,絕不要選擇只有支出,而很少或沒有進賬的公益性項目。

2、看其他融資方的反應。投資項目除了公司自己出資、政府出資和以外,一般還有部分銀行融資。如果項目能經得起銀行審核,獲得申請貸款的資格,也能間接證明項目的低風險。

3、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及其穩定性。一個好的項目其償債資金一般來源於其盈利,而非負債資金,這樣該基地才有能力抗擊各種風險,有實力迅速補償風險造成的各種損失,否則項目將弱不禁風,隨時面臨著破產、倒閉的風險。要其盈利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客觀地判斷企業持續穩定的獲利水平和創造能力,從而判斷投資是否值得,能否獲利,資本何時能夠收回。

4、採取多元化投資,就是不能全部投在一個地方,要分散的投資在各個地方,根據本公告司的風險承受水平,可以用為實現長期目標而願意接受的短期損失作為衡量風險水平的標準,使本公司的投資不至於虧,能夠保護自身利益。

相關內容
關於工業園區企業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2024年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工作報告
開發優質資源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經委工業經濟運行狀況調研報告
2017工業園區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鄉鎮工業企業調研報告範文
全盟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調研報告
縣水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關於對昆明市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