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精彩摘錄

188.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罰是最要不得的懲罰方式,因為皮帶和拳頭會在兒童的心靈中扼殺細膩的敏銳的感情,培植愚昧

的本能;用皮帶培養出來的兒童會變得麻木不仁、冷酷無情。

189.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學校教育要通過實施“美療”——聽音樂、讀文學作品,到大自然中遊覽,編寫童話、詩歌等方式

,幫助這些孩子麻木、冷酷的心重新恢復活力,恢復對人的信任,恢復敏銳與細膩的感情。

190. 體罰不僅標誌著家長的軟弱無能和驚慌失措,也標誌著他們的教育方式極端不文明,這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恥辱。

191. 有經驗的教師從來不會使用任何懲罰的手段,因為受到懲罰的孩子會因此感到不再需要振作起來,不再需要使自己變好

,這幾乎等於摧毀了他向上的願望,堵住了他向著光明前進的道路。

192. 實際上,懲罰的存在就是為了使一個人能檢點自己和反思自己。

193. 懲罰本省並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讓人感到羞愧,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從而受到良心的譴責。

194. 管理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基本工作,有時教師在管理上所花費的心血與精力甚至超出了在教學方面所花費的,每一個教

師都不能迴避這一點,因為沒有管理就沒有教育教學。

195. 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戒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

196. 少提戒律,多進行鼓勵,用積極的活動使學生不但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主動地、建設性的

活動中獲得無痕的教育。

197. 很多時候,我們強調的是“禁止”,是“告誡”,而不是鼓勵學生從事積極的、具體的活動。學生往往知道什麼是被“

禁止”的,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

198. 懲罰固然是一種教育手段,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使用這一手段的。說到底,教育的職責還是應該

喚醒人性中那些善良的、美好的東西,而這些都依靠無限的信賴和真誠的鼓勵。

199. 一天淘出一粒金子。

200. 當孩子感覺到你內心深處的善意時,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201. 面對“難教的孩子”,教師永遠不能喪失信心,更不能使孩子喪失信心。不管他已經處於一個怎樣糟糕的狀態,教師都

應該給與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足夠的耐心,使他看到前進的方向,千方百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樹立自尊,激發他內心深處學習

的願望。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被寄予良好的願望時,當孩子感覺到你內心深處的善意時,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

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獨特,理念是否先進,都不占據主要的地位。

202.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所從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從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

出一千粒金子。

203.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複雜、鮮活的生命個體,每個個體自有其成長的秘密,需要我們以加倍的耐心和

細心,去等待和面對。這是一項非常複雜、折磨人的工作,任何一點粗暴、急躁,任何一絲一毫的冷漠,甚至是一個無意的眼

神,也許都足以摧毀那一顆脆弱、嬌嫩的心靈。

204. 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保持學生內心深處那種學習的願望。這種願望就好比深植在土壤中的細小的根須,要想看到最

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視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細小的根須,沒有這些根須,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教師要毫不間斷地給這些

根須提供滋養,要相信思維就像一朵花,它逐漸積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們不停地用汁液澆灌它的根,給它適合的土壤和陽光

,終有一天,生命的花朵就一定會綻放。

205. 教師要帶領孩子,尤其是那些“難教的孩子”,懷著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決不讓任

何一個孩子陷入孤獨、黑暗之中,絕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感受到沒有出路的悲哀和絕望。這是一個根本的教育原則,也是一個教

師最可貴的教育信仰。

206. 莫做孩子的報憂者。

207.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從來不是孩子們的報憂者,一個不及格的分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憂患。

208. 我們常把掌握知識的多少、考試分數的高低當成了孩子幸福的全部。倘若我們還在安然地允許這樣的事情繼續存在,倘

若每一個教師有足夠的勇氣自我追問,我們就不能不為自己感到羞恥。

209. 我們不能無視這樣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在尋求智慧的道路上,不可能步調一致,他們大腦中的某些沉睡的區域還有待

於教師去喚醒;而且,分數隻不過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是眾多區域中的一個局部,而不是全部。也許,在其他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