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學實習操作指導

5.覆蓋無菌敷料並包紮固定:先用凡士林紗布或其他紗條覆蓋創面,再用乾紗布覆蓋,擦去膠布痕跡,以膠布固定敷料。必要時以繃帶或多頭帶包紮固定。

6.換藥後處理;安置好病人,妥善處理污物,如消毒或焚燒。器械類予以藥液浸泡消毒後洗滌,滅菌後備用。洗手後作好換藥情況記錄。

【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醫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2.根據傷口情況安排換藥順序。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污染傷口,最後換感染傷口。特異性感染傷口,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感染傷口應專人換藥,用過器械單獨消毒、滅菌,換下的物品立即焚化。

3.換藥動作輕柔,注意保護健康肉芽組織和上皮,冬天注意保暖。

4.觀察傷口變化情況,合理選擇引流物。

5.換藥時間依傷口情況和分泌物多少而定。一期縫合傷口術後2-3日換藥一次,如無感染至拆線時再換藥;分泌物不多,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的傷口,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膿性分泌物多,感染重的傷口,每日1次或數次。

七、包紮

(一)繃帶包紮

【目的】 保護傷口,敷料夾板固定,加壓包紮止血,促進組織液吸收,支托肢體,以促進靜脈回流。

【用物】 小托盤內放繃帶卷、膠布,必要時備剪刀。

【操作步驟】

1.洗手、戴口罩、準備用物。

2.向病人解釋。

3.病人採取舒適體位,扶托肢體。

4.用寬度適宜的繃帶一般從遠心端想近心端方向包紮。

5.包紮時,繃帶應平整,開始與終了時須環形固定兩周。

6.後一周應遮蓋前一周1/2或2/3,充分固定。

7. 包紮完畢,用膠布或撕開尾帶打結固定。

8.指導病人包紮後注意事項。

9.整理用物,洗手。

【注意事項】

1.病人取舒適坐位或臥位,扶托肢體,並保持功能位置。

2.肢體窿突處或凹陷處,如內外踝、腋窩及腹股溝等處,應墊好襯墊。

3.選擇寬度合適的繃帶卷。繃帶潮濕或污染均不宜使用。

4.包紮四肢應從遠心端開始,指(趾)端儘量外露,以便觀察循環及神經功能。

5.包紮時套用力均勻,鬆緊適度,動作輕快。要求牢固、美觀、舒適、整潔。

6.每包紮一周應壓住前周的1/2或2/3,包紮開始與終了時均須環繞兩周,須加繃帶時。可將兩端重疊6cm。包紮完畢用膠布貼上固定或撕開末端打結在肢體外側。

【基本包紮法】

1.環形法 在包紮原處環形重疊纏繞,後一周完全壓住前一周。第一周可以斜纏繞,第2、3周作環形纏繞,並將第一周斜出圈外的繃帶角折迴圈內在繞第2周時將其壓住,然後再重複纏繞,可防止繃帶鬆動滑脫。多用於開始及終了包紮時。

2.蛇行法 斜形環繞包紮,每周互不遮蓋,用於臨時簡單固定敷料或夾板。

3.螺鏇形法 螺鏇狀纏繞,後周遮蓋前周的1/2或2/3左右,用於上臂、大腿、軀幹、手指等徑圍相近的部位,多用於軀幹和四肢。

4.螺鏇反折形法 在螺鏇形的基礎上每周反折成等腰三角形,每次反折處需對齊以保持美觀。用於包紮徑圍不一致的小腿和前臂。

5.回反形法 自頭頂正中開始,來回向兩側回反,直至包沒頭頂。用於包紮頭頂和殘肢端。

6.“8”字形法 按“8”字的書寫徑路包紮,交叉纏繞。用於包紮肘、膝關節、腹股溝、肩、足跟、足背、手指手掌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