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學習體會

三是實踐昭示,行動指南。

近兩年全國各地都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各地的領導普遍反應說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主題跟當地的發展是真正結合在一起了,比如過去要關停污染大、能耗高的項目時領導班子內部形不成共識,一些領導擔心關停之後本地的就業、稅收出問題,但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領導班子的意見得到了高度統一。只要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實踐就能取得進展,反之問題就暴露得更加明顯,比如現在我國社會矛盾集中、多發、複雜,有的還相當尖銳,如果不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處理,這方面會遇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也達到了世界的中等水平,關於這一點我認為我們講的不夠,我們通常都在講我國跟美國、日本、歐盟相比能耗水平高,當然這樣比較能夠看到我們的差距,但這樣比就容易使一些人看不到我們採取措施後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我認為這樣比是不夠客觀的,還要跟同等發展階段、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在一段長時期內做比較,這樣才能看出規律性的東西以及我們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增強我們堅持這條道路的信心。不能為了強調某一件事情,為了領會某個精神,就把過去說的一無是處,把負面的東西講的很到位,卻忽略了正面的東西,這不是客觀的分析態度。

為什麼要鮮明地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溫總理對此做了四點說明。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不放鬆。近年來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我國社會發展有很多不足,“經濟腿長、社會腿短”,是不是應當以社會發展為中心?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社會發展為中心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才是同一層次的問題。現在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社會領域不如經濟領域發展快,這些反思是必要的,但因此認為我們現在提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略了社會建設則是不準確的。溫總理講的緊緊扭住發展不放鬆,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協調推進。

二是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很多,但機遇也很多,挑戰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總體判斷是機遇大於挑戰。能不能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直接關係到2024年能不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機遇稍縱即逝,錯過了以後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的許多目標、措施、任務都是圍繞“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進行考慮和部署的。

四是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鄧小平當年講過,發展以後可能比不發展時的問題還要多,現在發達地區遇到的問題比欠發達地區遇到的問題更為複雜。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發展,而不是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

如何把握“十二五”時期的國際環境?

目前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比如黃海軍演、釣魚島爭端等都很突出,雖然局部挑戰更加嚴峻,但總體大環境沒變。

一是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其一,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許多西方政治家都在擔憂經濟全球化的逆轉、停頓,因為很多國家出台了貿易、投資保護的政策,但很多事實證明這些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1、全球產業轉移在加速,投資規模在擴大。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使一些低端製造業從中國向周邊低成本國家地區轉移,但向中國轉移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增加,這是2010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外經部對1500家在華外資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2、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加快。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預測2010年底全世界將有400個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簽署,其中90%以上是自由貿易協定。3、科技革命導致了技術和資本流動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