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學習體會

我們要正確認識中國內外需之間的關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內需,出口從來不占主導。中國的內外需比例與許多國家的發展趨勢相當類似,即全球化導致各國內需比例下降,外需比例上升。中國出口不僅拉動投資,也拉動消費。

中國出口依存度高有複雜原因。出口額不是增加值,重複計算導致依存度高估(我們測算約高估50-60%,美國學者估計為35-50%),此外還有國際產業分工、比較優勢、發展階段、海外投資少等因素影響。

中國出口價值占世界比重低,加工貿易對拉動國外gdp的貢獻遠遠大於國內,據我們計算,我國1元加工貿易增加值拉動國內gdp僅為0.3元,而拉動國外gdp高達0.7元,加工貿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國外實現的。中國製造實為世界製造。

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了“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七大報告裡提出了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第二個轉變是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轉向一、二、三產協同拉動,第三個轉變是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消耗轉向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三個轉變概括來說就是需求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和要素投入結構的轉變,“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涵蓋了這三個結構性的轉變,同時又包括了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的轉變。

二是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三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第一次做這樣的概括,過去我們講發展方式、增長方式的轉變一般不落到改善民生上來,特別是講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時候與改善民生的聯繫比較少。現在我們講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中包括收入分配要更加公平,讓老百姓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是以人為本,而衡量轉變發展方式成功不成功、成效大還是小的一個根本標準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狀況。

四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其中包括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五中全會裡面沒有用“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低碳經濟的理念有合理、科學、先進之處,但低碳經濟的提法背後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搞清楚,因此我們不可簡單地將它用在我們的正式檔案里。我看到中科院的一位院士說,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因為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以化石能源為主,70%是煤炭,現在讓我國減碳排放的絕對量,就我國的能源稟賦結構以及我國的發展階段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要中國減碳排放絕對量,征碳關稅,我們等於是作繭自縛。我通常不講低碳經濟,但贊成借鑑相關的低碳技術。

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弄得我們很被動。怎樣通過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創造屬於中國自己的經驗,既符合我們的國情,又能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而沒弄清楚就照搬是不冷靜的。

五是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