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學習體會

其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了新變化,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在當今國際經濟版圖中開發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占的份額明顯上升,這些國家的話語權也在提升。由此導致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再調整,出現了20國集團、77國集團等,開發中國家參與其中的多國集團在全球治理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在上升,這是一個好的態勢。

其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孕育著新的突破。現在很多國家組成戰略聯盟,聯合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這樣做是為了規避風險,同時加強了合作,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具體分析。

其一,世界經濟復甦曲折坎坷,增長放慢。雖然今年很多國際組織對世界經濟復甦的預期調高了,比如國際貨幣基金今年初的預期是增長3.2%,7月份調高到4.5%,最近又調高到4.8%。但已開發國家美日歐盟三大主要經濟體的復甦出現了反覆,尤其是5月份的歐洲債務危機導致了歐盟經濟成長嚴重放慢,美日的失業率居高不下,這些必然導致世界經濟未來增長速度的放慢。

其二,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美日歐盟主要經濟體提出了振興製造業、擴大出口等計畫,扶持本國製造業出口。法國明確提出法國製造戰略並且提出七大振興戰略性產業,其中包括食品工業。而食品出口、輕紡工業出口是我國出口的傳統優勢,一旦已開發國家緩過勁兒來了跟我國形成新的競爭,我們原有的市場可能會丟掉。美國提出五年內將出口翻一番,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日本也提出了製造業振興計畫,大家都清楚這些國家的技術力量、研發力量。中國製造要保持自己的市場優勢,必須進行發展方式的轉變。

其三,氣候變化、資源和公共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動不動就把這個禍水引向中國,說中國是第一排放大國,能耗也越來越大,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高起就是由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中大國的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我不願意用“崛起”這樣的字眼,我們以為我們壯大就安全了,但恰恰相反,越壯大別人越打壓。在這樣情況下,討論到一些全球性問題的時候就把中國當成出頭鳥來打,對此我們要有一個長期的應對準備。比如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繼續粗放就會越來越多授人以柄,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才可能在一些全球性問題上有更多的話語權,營造出較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

其四,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1、國際金融危機尚未結束。一些不良資產和有毒資產還沒有完全暴露出來,水有多深我們還不知道並且很難預見。2、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明顯。美元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成為全世界各國的結算工具和儲備貨幣,一國貨幣主導其他國家主權的局面沒有改變,未來還會發生震盪。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美元資產貶值,這將是“十二五”時期以及更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3、多極化趨勢存在變數。已開發國家數量少,價值觀也比較一致,容易抱團。而開發中國家的價值觀不一致,目標不一樣,國家體制也不一致,現在很多開發中國家對中國的要求也多了,這些不同導致開發中國家很難在國際政治中形成一個聲音。我們要與開發中國家團結在一起,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權益,同時也擴大我們的發展空間。4、國際市場震盪頻繁,並且迅速地傳導到中國國內,有些我們可以預見,有些我們沒法預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國內的經濟率先反彈,各方面的指標都比較好,已經進入穩定階段,但前段時間我國股市卻往下掉,這是很反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