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學習體會

這五點堅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條脈絡,比十七大提出的三個轉變又有了新的進展,體現了突出重點、攻堅克難,跨越危機、引領未來,協調發展、惠民利民,強化動力、助推轉型的特點。

第三,關於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措施。

“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這裡突出了“兩個銜接”,即與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果相銜接,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相銜接,突出了巨觀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沒有出現一個數量指標。

“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任務和重大舉措我就不展開說了。

我國經濟發展前景預測

第一,基準情景。

這是以過去和當前的發展特徵、發展方式為基礎,並考慮最有可能的一些變化,包括人口、產業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等,從而推導出來的可能情景。它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可能趨勢,也提供了與其他情景比較的參照系。

在基準情景的各項設定下,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今後仍將保持較快的經濟成長速度,但會逐漸放慢。“十一五”期間平均經濟增速預期接近10%,預計“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速為7.9%左右,2016~2024年經濟增速為7%左右。這只是我們的測算,是一種參照。

增長的來源有三個: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包括技術進步、體制改革、效率改進、結構最佳化等。“十二五”期間勞動力增長的貢獻會逐漸降低,同時資本增長的貢獻也會逐步放慢,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會提高或者保持穩定。

根據這個基準情景的測算,到“十二五”末的2024年,按2010年價格計算,我國gdp總量達到51.86萬億元,合7.46萬億美元。到2024年,gdp總量達到72.83萬億元,合10.48萬億美元,到2030年將達到人民幣133.69萬億元、美元19.2萬億的規模。XX年年,美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13.75和4.38萬億美元,其人均gdp在4萬美元左右。

根據基準情景測算,我國人均gdp在2024年接近5000美元,2024年超過5000美元(5371美元),2024年超過7000美元,2025年接近1萬美元,2030年約為1.23萬美元。

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將達到3.35萬元,比XX年年增長近7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7200多元,比XX年年增長近60%。城鄉收入差距仍將繼續擴大,2024年城鄉收入之比從2010年的4.29倍上升到4.61倍(可能高估),2024年將提高到4.9倍左右。當然,這不符合我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要求。

到2024年,預計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5.3%提高到47.5%,這個可能高估了,5年提高12個點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政策力度不到位,就很難做到。到2024年居民消費比重提高到48.3%。這是通過一個模型測算出來的數據,按照我們的研究,我認為“十二五”末我國居民消費率不會這么高,但到“十三五”末也就是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居民消費比重的提高幅度應該比“十二五”還要大。

大家都很關注如何調整個人所得稅的問題,希望調高起征點,為什麼財稅部門不採納這個建議?現在收入差距大不僅僅是由工薪收入差距造成的,還有經營收入、財產性轉移收入等方面的因素,這些收入還沒有稅收調節手段,瞞報經營收入也很難發現。在這種情況下調高工薪收入起征點,只能影響到主要靠工薪收入的這一部分人,卻影響不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經營收入和財產轉移性收入。這樣一來,對於東中西三大地帶來說,如果調高起征點,收入低的人沒有少交多少稅,而收入高的人卻能少交很多稅,低收入的中西部地區和群體沒有怎么受益,反而是高收入的地區和群體受益了。所以,調高起征點對於調節區域收入差距作用也不大。應該採取個人所得稅專項徵收與綜合徵收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完善財產稅,比如遺產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