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工作計畫

產業轉移3000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穩步增長,由1995年的24.6% 上升到27%.勞

動就業制度改革取得進展,企業自主用人、勞動者自主擇業的市場就業機制初步形成。

3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九五”期間,社會保

障各項改革措施穩步推進,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社會保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不

斷深化。國務院相繼出台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方面的條例

和決定,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保險覆蓋面,規範了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社會統籌與個

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九五”期末,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

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0448 萬人、4332萬人和10408 萬人。加強了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和征繳

力度,提高了三條保障線標準,基本做到了“兩個確保”工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95% 以上

進入了再就業服務中心,90% 以上的人領到了基本生活費;3000多萬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按

時足額領到了基本養老金。基本上實現了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社會救濟制度進一步完善,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的出台,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救濟覆蓋面,使這項工作走上規

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軌道。全國城市已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福利事

業進一步發展,社會化進程逐步推進。全國城鄉社會福利機構床位數達到110.5 萬張,城鎮

社區服務中心達到8101個,社區服務設施20萬個。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

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二)面臨的嚴峻挑戰

1 、人口數量過多,仍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

人口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預計“十五”期間將增加5600萬

人左右,到21世紀40年代,人口將達到總量為15億以上的峰值。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龐

大的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不相適應的矛盾將日益尖銳。目前的低生育水平還很不穩定,各

地發展不平衡,實行計畫生育仍有相當的難度,造成人口增長過快的主要壓力來自中西部地

區。

2 、城鄉就業矛盾依然突出,結構性失業更加嚴峻

“十五”期間,我國新生勞動力供給總量將升至峰值,達到4650萬人,就業壓力將會明

顯增加。隨著我國加入wto 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結構性失業問題將更

加嚴重。同時農業剩餘勞動力已有1.5 億人以上,“十五”期間估計每年還要新增加500-600

萬人,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任務十分艱巨。

3 、勞動力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勞動力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合理配置

我國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就業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部門之間就業

政策不協調、不配套而導致的市場分割現象嚴重。戶籍制度和人口遷移政策限制太多,勞動

力市場價格機制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影響了勞動力

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

4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人口老齡化、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對社會保障的壓力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