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十六

〔六〕 “遣詣大營”,此句姚本、聚珍本作“遣還營”。

〔七〕 “相屬於道”,原無此句,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何熙
何熙,〔一〕字子溫,〔二〕身長八尺,體貌魁梧,與人絕異。和帝偉其貌,特拜謁者。熙能為威容,贊拜殿中,聲動左右。為御史中丞,群僚憚之。〔三〕聚珍本
〔一〕 “何熙”,范曄後漢書梁慬傳後附載其事。又見汪文台輯華嶠後漢書卷一。

〔二〕 “字子溫”,原脫“子”字,書鈔卷六二引有,今據增補。

〔三〕 “群僚憚之”,此條姚本作 “何熙,字曰溫,為御史中丞,群僚憚之”。書鈔卷六二引作“何熙,字子溫,為御史中丞,群僚憚之”。范曄後漢書梁慬傳云:“何熙,字孟孫,陳國人。少有大志。永元中,為謁者。身長八尺五寸,善為威容,贊拜殿中,音動左右。和帝偉之,擢為御史中丞,歷司隸校尉、大司農。”可見聚珍本所輯,既不是根據姚本和書鈔,也不是根據范書,當另有所本。聚珍本在“何熙字 ”三字下注云:“此下原闕一字。”是聚珍本所據書引東觀漢記脫漏“子”字。


 應順
應順,〔一〕字仲華,汝南人。〔二〕少與同郡許敬善。敬家貧親老,無子,為敬去妻更娶。御覽卷四0七
應順,〔三〕字仲華,為東平相,〔四〕事後母至孝,精誠感應,梓樹生廳前屋上,徙置府庭,繁茂長大。〔五〕御覽卷五一一

〔一〕 “應順”,范曄後漢書卷四八應奉傳略載其事。

〔二〕 “汝南人”,聚珍本作“汝南南頓人”,“南頓”二字疑據范曄後漢書應奉傳增補。

〔三〕 “順”,原誤作“慎”。

〔四〕 “為東平相”,范曄後漢書陳寵傳云:“東平相應順守正不阿。”李賢註:“東平王蒼孫敞之相也。”

〔五〕 “繁茂長大”,書鈔卷七五引東觀漢記韋順傳云:“轉東平相,賞罰必信,有柿樹生廳,屈從庭中,遂茂。順至孝,行感於天地生也。” 字句與御覽卷五一一所引稍異。韋順傳乃“應順傳”之訛。活字本書鈔作“應順傳”,甚是。姚本有韋順傳,此條文字輯作“韋順轉東平相,賞罰必信,有柿樹生廳屋上,徙庭中,遂茂。至孝行感於天地生也”。“韋順 ”未能正作“應順”。范曄後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華嶠書云:“仲華少給事郡縣,為吏清公,不發私書。舉孝廉,尚書郎轉右丞,遷冀州刺史,廉直無私。遷東平相,賞罰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樹生於廳事室上,事後母至孝,眾以為孝感之應。”


 應奉
應奉為武陵太守,〔一〕興學校,舉側陋,政稱遠彌。〔二〕聚珍本
〔一〕 “應奉”,范曄後漢書卷四八有傳。又見汪文台輯謝承後漢書卷一、司馬彪續漢書卷三、華嶠後漢書卷一、袁山松後漢書。

〔二〕 “政稱遠彌”,此條姚本無,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應奉傳云:“ 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執縣令,屯結連年。詔下公卿議,四府舉奉才堪將帥。永興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納,山等皆悉降散。於是興學校,舉仄陋,政稱變俗。”由此看來,此條有節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