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下卷第十七

〔六〕 漢書高祖本紀師古注曰:“ 告者,請謁之言,謂請休耳。或謂之謝,謝亦告也。” 又哀帝紀師古注曰:“寧謂處家持喪服。”漢書揚雄傳注引應劭曰:“漢律以不為親行三年服不得選舉。”又哀帝紀綏和二年六月詔曰:“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程樹德漢律考曰:“按陳忠傳:元初三年有詔大臣得行三年喪,建光中尚書復奏請絕告寧之典,如建武故事著於令。劉愷傳云:“舊制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喪,由是內外眾職並廢喪禮。是終漢之世,士人小吏得行三年喪,大臣二千石例不得行也。”

〔七〕 論語子張曰:“曾子曰:‘ 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馬融曰:“言人雖未能自致盡於他事,至於喪親,必自致盡。”

〔八〕 徐天麟曰:“兩漢喪服之制,雖不合於古禮,然士大夫至孝出於天性者,未嘗不服三年之喪。在西都則公孫弘、原涉、河間王良:在東京則桓榮、韋彪、銚期、鮑昂及東平王敞、東海王臻兄弟,皆事親盡愛,送終竭哀。二史書之,以為罕見,所以貶時俗之不能盡其通喪也。”又詩小雅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蓼莪者,子長大之狀貌。陳忠上文所言“蓼莪之人作詩”,亦指此詩。

〔九〕 太宗,文帝廟號也。文帝二年詔曰:“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也。”袁紀“藉 ”作“籍”,二字可通。又范書“科”作“耕”。

〔十〕 孝武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師古曰:“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

〔十一〕漢書韋賢傳末引司徒掾班彪曰:“漢承亡秦絕學之後,祖宗之制因時施宜。自元、成後學者蕃滋,貢禹毀宗廟,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後皆數復,故紛紛不定。何者?禮文缺微,古今異制,各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考觀諸儒之議,劉歆博而篤矣。”

〔十二〕事見前明帝紀上卷永平二年史文。

〔十三〕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前兩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四〕李賢曰:“井陵,帝父母陵在,陵在清河,故北望也。”

袁宏曰:古之帝王所以篤化美俗,率民為善者也。因其自然而不奪其情,民猶有不及〔者〕〔一〕,而況毀禮止哀,滅其天性乎!

〔一〕 據通鑑卷五十引袁紀補。

冬十月,羌寇張掖、武威。

十二月,高句麗圍玄菟。

是歲宮死,玄菟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喪,發遼東、樂浪三郡兵出擊之。議者以為可許。尚書陳忠曰:“ 前者宮桀惡,光不能討。今自死,宜遣使者弔問,因責讓宮時所犯,告以赦令,不加誅責,取其後善。”後之。句麗由是服焉〔一〕。

〔一〕 按范書東夷傳,宮死於建光元年,通鑑亦同,而袁紀卻置此段於上卷元初元年。按陳忠傳,其任尚書在劉愷任司徒之後。據安帝紀,劉愷元初二年始代夏勤為司徒,故元初元年不可能有陳忠任尚書諫伐高句麗事。又袁紀此事之前有“是歲郡國十五地震”句,同一段不可能有兩個“是歲”重出,且之後高句麗仍多次進犯,非“服焉”,至延光元年七月高句麗王始乞降,足明袁紀此記系誤置,今移正之。

延光元年(壬戌、一二二)
春,夫余王遣兵助玄菟,使貢獻。
三月丙午,大赦天下。賜天下男子爵各有差;鰥寡孤獨篤癃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貞婦帛,人三匹。